寸滩原是“秤滩”,弹子石是“诞子石”?主城地名这样演变而来
28日,记者从重庆市勘测院获悉,《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正式面市。

寸滩原是“秤滩”,弹子石是“诞子石”?主城地名这样演变而来

来源:上游新闻2019-03-01

寸滩原来叫“秤滩”,弹子石实为“诞子石”;还有形象的“象鼻子”“马蹄街”“猫儿石”“豆腐石”“美人溪”“鲤鱼池”“石马河”等地名,依附于大山大水,重庆形成了别具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

28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市勘测院获悉,《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正式面市,收录了主城区173个地名相关的传说和故事,时间跨度从“三皇五帝”到重庆直辖前,来听听专家摆重庆地名的“龙门阵”。

历史成因?

3000年历史,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地名文化承载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记忆。虽然地名只有短短几个字,却蕴含着人们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地名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和文化资源,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重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000多年历史。从巴子立国到战时首都,从“仪城江州”到戴鼎筑城,从“湖广填川”到开埠建市,从大区首府到开放直辖,“三为国都、四次筑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反映到地名文化中。

比如,“黄泥塝”中的“塝”字,是指田边土坡以及沟渠或土埂的边,最早源于湖北一带,“湖广填四川”时被移民们带到重庆;又如“直港大道”,为庆祝重庆直辖、香港回归,取其意而命名。

地名是乡愁的守望者。重庆先后经历了湖广填四川、战时首都、三线建设、三峡移民等一系列人口大迁徙,多少人在重庆辗转之间,铭记了对巴山渝水的乡愁。

余光中少时在重庆度过7年光阴,离开后,“重庆”“朝天门”“悦来场”“朱家祠堂”……便成了他挥之不去的乡愁;三毛离渝多年后,依然会用方言说出“我是重庆的,黄桷垭”。地名就是游子“乡书不可寄”时心中萦绕的呢喃,是“望极天涯不见家”时聊以慰藉的寄托。

地名也是城市精神的铭刻者,是“渣滓洞”、“白公馆”那融入骨血的“红岩精神”,是“五四路”那刻骨铭心的“重庆大轰炸”,是“邹容路”那永远让人缅怀的先烈之名,是“将军坟”那巴蔓子将军经久不衰的忠勇义气。

有何特色?

山水地貌,重庆地名多“坡”“沱”

重庆的地名文化有何特色?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处长秦海田介绍,重庆山环水绕、江峡相拥,具有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的人文之美。作为著名的山城、江城,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因而地名与自然资源文化更是密不可分。

以山地地貌为例,不仅有其他地方常见的“山、岗、岭、峰、崖”,还有自己独特的“岩、塝、坎、石”等,“碛、碚”等也是少有,如洛碛、北碚等。

群山为“山”,孤山为“岭”,低矮连绵的山叫“岗”“梁”,如枇杷山、鹅岭、七星岗、蚂蟥梁等;山与岗的斜面称“坡”“坎”“台”“坝”,如九龙坡、小龙坎、刘家台、李子坝等;山梁低凹处叫“垭”或“垭口”,如黄桷垭、枣子岚垭等。

两江夹地叫“峡”,河床较浅称“滩”,回水湾称“沱”,伸入江中叫“嘴”,小型水系叫“溪”“沟”等,如铜锣峡、滩子口、唐家沱、江北嘴、大溪沟等。

其中,在地势复杂的重庆,“坝”这种适合生产生活的河谷、山谷地带小平地,以及“坪”这种边坡陡峭顶面平缓台地,都十分珍贵,如李子坝、珊瑚坝、大石坝、杨家坪、黄桷坪、铁山坪等就比较多。

此外,重庆还有一些正负地形或与地形有关的地物描述。如有较多岩石或巨大岩石的地方叫“岩”或“石”,像鹅公岩、观音岩、纱帽石、鸡冠石等;横向凹陷的“负地形”称为“洞”,如渣滓洞、洪崖洞、神仙洞等;“凼”指有水的凹地,也就是水坑,如白马凼、响水凼等。

种类众多、内涵丰富的山水地名,构成了重庆地名的主体,是重庆人尊重自然、眷恋自然的文化认同。

哪些故事?

编撰两年,地名有来历也有传说故事

在《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里,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地名的传说和故事?

重庆市勘测院党委书记、院长陈翰新介绍,《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2017年3月启动,历时两年完成,全书共38万余字,包括了“地名与传说”、“地名与历史”、“地名与人物”三个部分。

重庆辖有38个行政区县(自治县),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地名层次多、数量大,首卷选择了主城区173个地名来进行讲述,并为每个故事绘制一张手绘插图,生动有趣。

这些地名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如两路口、枇杷山、李子坝、观音桥、渣滓洞、白公馆等;也有鲜为人知且非常形象的,如“人头山”“象鼻子”“豆腐石”等。

“虽然这些自然资源地名只有短短几个字,却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陈翰新说,反映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了重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反映了重庆人对善良正义的追求;三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重庆的历史。

不管是巴蔓子、诸葛亮、张献忠、秦良玉等历史人物的传说,还是白帝城、钓鱼城、多功城、磐石城的故事,在地名文化故事中均有所反映。

陈翰新介绍,地名文化故事丛书分四部分,除了主城区卷,计划年内编撰出版渝西卷、渝东北卷、渝东南卷。让重庆自然资源地名中留下的风物演变、民俗风情、方言谚语等文化得以流传,让社会公众更直观地了解重庆、认识重庆、感知重庆,让自然资源地名“活起来”,讲好地名文化故事。

如今,你可以在各大书店购买这本书,还同时试播了“有声读物”,只需关注“勘测之音”公众号,就能听普通话和重庆方言两种版本讲重庆地名故事。

新闻多一点>>

这些地名文化故事你听过吗?

重庆有不少地方,你知道在哪里,可能不知道背后的故事。还有的地名,就算是老重庆人,也不知道它从前的叫法。这些地名文化故事你听过吗?

响水桥:秀才难敌三尺童


响水桥,位于渝中区沧白路西段,此处原有溪流、小桥而得名。后因谐音讹变为“香水桥”,抗战时期并入沧白路,其桥现已不存。

传说有一年重庆府学考试,州县的秀才来了不少,响水桥街上也来了两个,一个姓王,一个姓杨。王秀才听到水响,便吟道“响水桥下桥水响”,然后问“年兄,此为上联,是否能对下联?”杨秀才想了半天,对不上来。这时人们围上来看热闹,有人让王秀才对个下联,哪知他自己也卡了壳。

这时一童子放学路过,看到一个和尚在画画,脑子一激灵,说:“师傅画的荷花画得太好了,真是画上荷花和尚画啊!”桥上围观的人听见了,齐喊“响水桥下桥水响,画上荷花和尚画”,真是“妙对”!两个秀才自愧不如,红着脸走下响水桥,匆匆回家去了。

两路口:“不敢”变成不赶


两路口,位于渝中区中部,旧时此地为出城去成都和川北方向的道路口而得名。

从前,两路口是进出重庆城必经之路,人来人往逐渐形成了乡场。有了乡场,就要兴赶场。按惯例,一个场是赶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要由官府派人来察看,由官府确定后发告示公布。两路口的店铺得到通知,说是巴县衙门的大老爷明天要来察看,确定赶场时间。

将近中午时分,来的却是衙门的户政师爷,县大老爷叫他来代办。这师爷祖籍虽然浙江绍兴,但早已随长辈入川,很多长辈就住在两路口。那师爷从轿子里走出来,大家以为是县大老爷,便齐崭崭跪下来迎接。

师爷刚要开口,忽然看见本家的几个长辈也跪在下面,心头一下就慌了。情急之中,连忙说了几声“不敢不敢”,转身上轿就走,怕长辈看到自己难堪。意思是,哪有长辈给小辈下跪的道理,不敢当啊不敢当。而众人一听,以为说的是“不赶不赶”,也就是两路口这场不赶了。虽然心头很不安逸,但也不敢违抗。后来,重庆人就有了一个言子:两路口的场——不赶。

白市驿:张献忠取名板鸭


白市驿,位于九龙坡区西部,原是成渝驿道的驿站。因来往的人多,形成集市,天天赶场,称为百日场,也为“百市驿”,后因谐音讹为“白市驿”。

相传张献忠打下重庆城之后,有个陈大爷胆子大,“绅粮地主整得我们好苦哟,我们干脆去投奔张大帅,跟他们一起打天下吧!”于是拉了一百多人的队伍去找张献忠,有的拿米、有的拿衣裳鞋子,有的把鸭子杀了抹点盐巴,说要送给张献忠。谁知他们进城才发现,张献忠已经朝西边走了,一行人又往西边追,回到白市驿。怕鸭子变味,就拿蔑片把鸭子绷起,抹上盐。正是大热天,鸭子被晒干了,皮上直冒油,看起焦黄,闻起喷香,终于追上张献忠后,献给了他。

厨师把送去的鸭子煮好后,张献忠用来招待大家,还边吃边说“好吃”。张献忠拿起一只干鸭看了又看,说,“这是白市驿带来的,像一个平板板,就叫白市驿板鸭吧。”

之后,白市驿板鸭就出了名,成了往来客商必带的礼物,也成了重庆人餐桌上的美味。

来看看被“误读”的几个地名

寸滩


寸滩,原来是“秤滩”,位于江北区中部长江岸边,因江边碛石细长如秤杆而得名,后讹传为寸滩。

相传是神仙扔出的一杆秤,秤坨落在长江南岸,砸出一个大凼凼,成了现在那个白沙沱。秤杆落到长江北岸,变成一条碛石,也就是秤滩。

后来把“秤”写成了“寸”,秤滩又变成寸滩,那岸边的乡场也叫作了寸滩场。

猫儿石


猫儿石,位于江北区嘉陵江边,因江边有一巨石形状如猫而得名,有的误为“苗儿石”。

这里有“神猫追杀耗子精”的传说,神猫坐在嘉陵江河边,瞪着双眼望着重庆城。日久天长,就变成了一块像猫一样的大石头,被人称为“猫儿石”。猫儿石后来形成了码头、街巷,到抗战时期迁来了造纸厂、化工厂,成了重庆一个重要的工业小区。

弹子石


弹子石,位于南岸区长江边,曾是重庆重要的水码头。

但是,弹子石以前却不是这样写的。传说涂山氏在此产子,名为“诞子石”,后因谐音而成弹子石。

上游新闻记者 蒋艳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寸滩原是“秤滩”,弹子石是“诞子石”?主城地名这样演变而来

2019-03-01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寸滩原来叫“秤滩”,弹子石实为“诞子石”;还有形象的“象鼻子”“马蹄街”“猫儿石”“豆腐石”“美人溪”“鲤鱼池”“石马河”等地名,依附于大山大水,重庆形成了别具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

28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市勘测院获悉,《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正式面市,收录了主城区173个地名相关的传说和故事,时间跨度从“三皇五帝”到重庆直辖前,来听听专家摆重庆地名的“龙门阵”。

历史成因?

3000年历史,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地名文化承载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记忆。虽然地名只有短短几个字,却蕴含着人们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地名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和文化资源,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重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000多年历史。从巴子立国到战时首都,从“仪城江州”到戴鼎筑城,从“湖广填川”到开埠建市,从大区首府到开放直辖,“三为国都、四次筑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反映到地名文化中。

比如,“黄泥塝”中的“塝”字,是指田边土坡以及沟渠或土埂的边,最早源于湖北一带,“湖广填四川”时被移民们带到重庆;又如“直港大道”,为庆祝重庆直辖、香港回归,取其意而命名。

地名是乡愁的守望者。重庆先后经历了湖广填四川、战时首都、三线建设、三峡移民等一系列人口大迁徙,多少人在重庆辗转之间,铭记了对巴山渝水的乡愁。

余光中少时在重庆度过7年光阴,离开后,“重庆”“朝天门”“悦来场”“朱家祠堂”……便成了他挥之不去的乡愁;三毛离渝多年后,依然会用方言说出“我是重庆的,黄桷垭”。地名就是游子“乡书不可寄”时心中萦绕的呢喃,是“望极天涯不见家”时聊以慰藉的寄托。

地名也是城市精神的铭刻者,是“渣滓洞”、“白公馆”那融入骨血的“红岩精神”,是“五四路”那刻骨铭心的“重庆大轰炸”,是“邹容路”那永远让人缅怀的先烈之名,是“将军坟”那巴蔓子将军经久不衰的忠勇义气。

有何特色?

山水地貌,重庆地名多“坡”“沱”

重庆的地名文化有何特色?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处长秦海田介绍,重庆山环水绕、江峡相拥,具有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的人文之美。作为著名的山城、江城,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因而地名与自然资源文化更是密不可分。

以山地地貌为例,不仅有其他地方常见的“山、岗、岭、峰、崖”,还有自己独特的“岩、塝、坎、石”等,“碛、碚”等也是少有,如洛碛、北碚等。

群山为“山”,孤山为“岭”,低矮连绵的山叫“岗”“梁”,如枇杷山、鹅岭、七星岗、蚂蟥梁等;山与岗的斜面称“坡”“坎”“台”“坝”,如九龙坡、小龙坎、刘家台、李子坝等;山梁低凹处叫“垭”或“垭口”,如黄桷垭、枣子岚垭等。

两江夹地叫“峡”,河床较浅称“滩”,回水湾称“沱”,伸入江中叫“嘴”,小型水系叫“溪”“沟”等,如铜锣峡、滩子口、唐家沱、江北嘴、大溪沟等。

其中,在地势复杂的重庆,“坝”这种适合生产生活的河谷、山谷地带小平地,以及“坪”这种边坡陡峭顶面平缓台地,都十分珍贵,如李子坝、珊瑚坝、大石坝、杨家坪、黄桷坪、铁山坪等就比较多。

此外,重庆还有一些正负地形或与地形有关的地物描述。如有较多岩石或巨大岩石的地方叫“岩”或“石”,像鹅公岩、观音岩、纱帽石、鸡冠石等;横向凹陷的“负地形”称为“洞”,如渣滓洞、洪崖洞、神仙洞等;“凼”指有水的凹地,也就是水坑,如白马凼、响水凼等。

种类众多、内涵丰富的山水地名,构成了重庆地名的主体,是重庆人尊重自然、眷恋自然的文化认同。

哪些故事?

编撰两年,地名有来历也有传说故事

在《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里,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地名的传说和故事?

重庆市勘测院党委书记、院长陈翰新介绍,《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2017年3月启动,历时两年完成,全书共38万余字,包括了“地名与传说”、“地名与历史”、“地名与人物”三个部分。

重庆辖有38个行政区县(自治县),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地名层次多、数量大,首卷选择了主城区173个地名来进行讲述,并为每个故事绘制一张手绘插图,生动有趣。

这些地名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如两路口、枇杷山、李子坝、观音桥、渣滓洞、白公馆等;也有鲜为人知且非常形象的,如“人头山”“象鼻子”“豆腐石”等。

“虽然这些自然资源地名只有短短几个字,却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陈翰新说,反映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了重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反映了重庆人对善良正义的追求;三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重庆的历史。

不管是巴蔓子、诸葛亮、张献忠、秦良玉等历史人物的传说,还是白帝城、钓鱼城、多功城、磐石城的故事,在地名文化故事中均有所反映。

陈翰新介绍,地名文化故事丛书分四部分,除了主城区卷,计划年内编撰出版渝西卷、渝东北卷、渝东南卷。让重庆自然资源地名中留下的风物演变、民俗风情、方言谚语等文化得以流传,让社会公众更直观地了解重庆、认识重庆、感知重庆,让自然资源地名“活起来”,讲好地名文化故事。

如今,你可以在各大书店购买这本书,还同时试播了“有声读物”,只需关注“勘测之音”公众号,就能听普通话和重庆方言两种版本讲重庆地名故事。

新闻多一点>>

这些地名文化故事你听过吗?

重庆有不少地方,你知道在哪里,可能不知道背后的故事。还有的地名,就算是老重庆人,也不知道它从前的叫法。这些地名文化故事你听过吗?

响水桥:秀才难敌三尺童


响水桥,位于渝中区沧白路西段,此处原有溪流、小桥而得名。后因谐音讹变为“香水桥”,抗战时期并入沧白路,其桥现已不存。

传说有一年重庆府学考试,州县的秀才来了不少,响水桥街上也来了两个,一个姓王,一个姓杨。王秀才听到水响,便吟道“响水桥下桥水响”,然后问“年兄,此为上联,是否能对下联?”杨秀才想了半天,对不上来。这时人们围上来看热闹,有人让王秀才对个下联,哪知他自己也卡了壳。

这时一童子放学路过,看到一个和尚在画画,脑子一激灵,说:“师傅画的荷花画得太好了,真是画上荷花和尚画啊!”桥上围观的人听见了,齐喊“响水桥下桥水响,画上荷花和尚画”,真是“妙对”!两个秀才自愧不如,红着脸走下响水桥,匆匆回家去了。

两路口:“不敢”变成不赶


两路口,位于渝中区中部,旧时此地为出城去成都和川北方向的道路口而得名。

从前,两路口是进出重庆城必经之路,人来人往逐渐形成了乡场。有了乡场,就要兴赶场。按惯例,一个场是赶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要由官府派人来察看,由官府确定后发告示公布。两路口的店铺得到通知,说是巴县衙门的大老爷明天要来察看,确定赶场时间。

将近中午时分,来的却是衙门的户政师爷,县大老爷叫他来代办。这师爷祖籍虽然浙江绍兴,但早已随长辈入川,很多长辈就住在两路口。那师爷从轿子里走出来,大家以为是县大老爷,便齐崭崭跪下来迎接。

师爷刚要开口,忽然看见本家的几个长辈也跪在下面,心头一下就慌了。情急之中,连忙说了几声“不敢不敢”,转身上轿就走,怕长辈看到自己难堪。意思是,哪有长辈给小辈下跪的道理,不敢当啊不敢当。而众人一听,以为说的是“不赶不赶”,也就是两路口这场不赶了。虽然心头很不安逸,但也不敢违抗。后来,重庆人就有了一个言子:两路口的场——不赶。

白市驿:张献忠取名板鸭


白市驿,位于九龙坡区西部,原是成渝驿道的驿站。因来往的人多,形成集市,天天赶场,称为百日场,也为“百市驿”,后因谐音讹为“白市驿”。

相传张献忠打下重庆城之后,有个陈大爷胆子大,“绅粮地主整得我们好苦哟,我们干脆去投奔张大帅,跟他们一起打天下吧!”于是拉了一百多人的队伍去找张献忠,有的拿米、有的拿衣裳鞋子,有的把鸭子杀了抹点盐巴,说要送给张献忠。谁知他们进城才发现,张献忠已经朝西边走了,一行人又往西边追,回到白市驿。怕鸭子变味,就拿蔑片把鸭子绷起,抹上盐。正是大热天,鸭子被晒干了,皮上直冒油,看起焦黄,闻起喷香,终于追上张献忠后,献给了他。

厨师把送去的鸭子煮好后,张献忠用来招待大家,还边吃边说“好吃”。张献忠拿起一只干鸭看了又看,说,“这是白市驿带来的,像一个平板板,就叫白市驿板鸭吧。”

之后,白市驿板鸭就出了名,成了往来客商必带的礼物,也成了重庆人餐桌上的美味。

来看看被“误读”的几个地名

寸滩


寸滩,原来是“秤滩”,位于江北区中部长江岸边,因江边碛石细长如秤杆而得名,后讹传为寸滩。

相传是神仙扔出的一杆秤,秤坨落在长江南岸,砸出一个大凼凼,成了现在那个白沙沱。秤杆落到长江北岸,变成一条碛石,也就是秤滩。

后来把“秤”写成了“寸”,秤滩又变成寸滩,那岸边的乡场也叫作了寸滩场。

猫儿石


猫儿石,位于江北区嘉陵江边,因江边有一巨石形状如猫而得名,有的误为“苗儿石”。

这里有“神猫追杀耗子精”的传说,神猫坐在嘉陵江河边,瞪着双眼望着重庆城。日久天长,就变成了一块像猫一样的大石头,被人称为“猫儿石”。猫儿石后来形成了码头、街巷,到抗战时期迁来了造纸厂、化工厂,成了重庆一个重要的工业小区。

弹子石


弹子石,位于南岸区长江边,曾是重庆重要的水码头。

但是,弹子石以前却不是这样写的。传说涂山氏在此产子,名为“诞子石”,后因谐音而成弹子石。

上游新闻记者 蒋艳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吴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