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来住读生到川美副校长,焦兴涛:成都有文化,重庆更新锐
川美副校长焦兴涛认为,成都“有文化”的优势毋庸置疑,但如果今天做艺术待在重庆似乎又更有优势。

从外来住读生到川美副校长,焦兴涛:成都有文化,重庆更新锐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2020-07-31

“成渝同宗,文化同源”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文体领域尤甚。

近一点,中国现代诗歌江湖中公认的“老大哥”梁平说过“重庆的嘉陵江,重庆的酒,就是我身上的血液。”重庆的《红岩》,成都的《星星》(诗刊)都曾深刻留下过他主编的印痕。

评书表演艺术家李伯清出走成都、落户重庆,听着他的磁带长大的两地粉丝口水翻涌仿佛就在昨天。《山城棒棒军》横空出世,“胖妹”刘军、“毛子”赵亮……都从山城一路火到了蓉城。

年历再往前翻,初通的成渝高速公路上,有多少球迷直奔成都体育中心而去;“黄色狂飙”重庆崽儿姚夏、“魏大侠”……又俘获了多少山城少女的心。

7月起,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那些年曾经闯入过你我视线川渝文体名人。他们的故事里既有大家尘封的记忆,也饱含着“成渝一家”的浓情厚意。

那天,都已经是下午了,菜园坝火车站都还笼罩在一片雾气当中,走出站房一抬眼首先闯入眼帘的就是王家坡上那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民居,天色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暗下去……时隔多年,焦兴涛再次回忆起14岁那个下午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主色调竟是玫瑰色的,那是夕阳西下带来的光影效果。

“有雾,对学艺术的学生来说是特别激发想象力的。”7月29日中午,坐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自己的工作室里,焦兴涛回忆起这些时才不经意地发觉,距离自己离开土生土长的成都只身一人来渝求学,而后又完全扎根这里,已经过去了36年。

从成都到重庆,从黄桷坪到大学城,从川美附中一个外来住读生到如今的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在焦兴涛身上,时间和距离似乎都因为艺术缩短了;同时也因为艺术和亲身经历,他看到了更多成渝双城的文化艺术因城市气质不同带来的传统积淀差异,以及未来互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36年前直奔川美名气而来

就在半个月前,有一单新闻引起了成渝两地的广泛关注。7月14日,成都天府新区与四川美术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城市品质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交流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作为四川美术学院的副校长,焦兴涛也在现场。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签约的同时还有一个成都教育团一同到访,成都中学名校七中的校长也是成员之一。

刚好,成都七中成了打开焦兴涛记忆大门的那把钥匙。“在现场,我还跟成都七中的校长开玩笑,我差点就成七中校友了。”1984年,焦兴涛14岁,他同时考上了成都七中和远在重庆的川美附中。当时,焦兴涛已经坚定地想走学艺术这条路,所以他心里的答案又是如此明晰:“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来重庆读川美附中,可以说是夙愿得偿吧(笑)。”

“这已经可以证明那时川美就已经有相当大影响力了。”现在看来算是自夸,但焦兴涛说那时川美在自己心目中绝对算得上是颇具诱惑力的金字招牌。“这个选择也几乎意味着,我走上了只有搞艺术的这一条独路。相反,如果读了七中参加普通高考,我还能选择类似建筑这样的和艺术相关的其他专业。”

有意思的是,焦兴涛还笑着提到,自己愿意远赴重庆的另一大诱惑就是可以离开父母、独立了。

重庆的雾特别能激发想象力

就像本文开头回忆的那样,独自一人拎着一个大箱子、坐了12个小时绿皮火车到川美附中报到的焦兴涛看到重庆的第一眼,可以说是极富想象力的。“我只记得跟着学校接站的人上了车,进了城又出城,再进城再出城……然后黄桷坪到了。”郊区,学校给焦兴涛留下的这样的第一印象。

现在大家再去翻看1983年央视推出的经典纪录片《话说长江》,一定会发现重庆那一集从陈铎口中说出解说词里有大段大段关于重庆雾的描述。“这也是我来报到之前,对重庆最深刻的印象。”有印象,但又看不太清,这样的雾都景象似乎也刚好跟重庆在焦兴涛心里的轮廓相吻合。“这对学艺术学生来说是特别激发想象力的事情,这是非常特别的意象。”

因为主攻艺术方向,所以川美附中的高中要读四年。“最大的感觉就是自由,完全放敞了(笑)。”焦兴涛说,那时还没有双休,每周一到三是上普通高中的文化课,周四到周六学专业课。“专业课也是书法、设计、国画、素描全部都上。”多年后,他才发觉,这四年其实是自己从求知欲到对艺术持有的那种新鲜感,是最好的一个阶段。

作为从平原城市成都来的娃儿,山水重庆也让焦兴涛闹过笑话。“我们几个同学想从上清寺沿嘉陵江走到朝天门,本以为按江水在左边一直往前走就行了;结果不晓得啷个就穿到长江边上去了,江水一直在左边,但最终发现走回了两路口。”

“重庆直辖是我留下的重要原因”

1988年,焦兴涛如愿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但和其他普通大学新生不同的是,像焦兴涛这样从美术院校附中升学上来的学生更多的感觉是“重复”。作息,在川美附中时就已经和大学差不多自由了。而艺术、专业方面,该了解的高中都已经接触遍了。

更重要的是,在焦兴涛印象中,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艺术潮流又刚好处在一个“过去的在延续,新东西还在萌发的阶段”,“对我们的学习来说,是带有某种苦闷的。”川美名震全国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似乎又和焦兴涛所学的雕塑总是隔着一步之遥。

当然,趣事也有。1993年,享誉全球的艺术大师罗丹的作品首次来华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焦兴涛和同学也去了。“我们同寝室几个人买了几张站台票就挤上了火车,两天两夜之后到了北京,顾不得吃饭直奔美术馆,抱着朝圣的情感看了一天。”不过,让他们也有疑惑的是“罗丹的人体跟我们的做法好像不太一样啊!没有块面,全是细节。但是,大师作品一定是好雕塑呀,搞不好是我们错了吧?”

焦兴涛回忆中,最大的惊喜其实是遇见了那时的当红影星吕丽萍,“(她)带着若有所思的表情在雕塑前上下打量着,眼睛稍微隔得有点开,但还是漂亮。”此行,焦兴涛和同学还实现了去吃中国第一家麦当劳的汉堡和薯条的愿望。

临近毕业,焦兴涛和同学们都有了一种强烈的情绪,“就是想作品不再像以往那样‘说话’,雕塑就是应表现自己的生活及其相关,抛弃纪念性。”1993年,焦兴涛的毕业创作、自塑像《皮夹克》也在这样的想法下应运而生。焦兴涛说,自己当时更想看看(雕塑)写实能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不像“雕塑”。

等到焦兴涛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传来了重庆即将直辖的消息。“这成了我留在重庆的重要原因,就是感觉自己的未来有了不一样的期盼。”

成都底蕴深厚,重庆新锐前卫

成渝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差别,有两件事让焦兴涛印象深刻。“1993年我本科毕业,我们一个班7个人,除了我考研留下,其余6个人全都去了成都。”焦兴涛说,这足以证明当时从文化设施、院团建设到人才吸纳,成渝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还有,我们家在成都的一个亲戚,高中毕业就开始进入社会。2000年前后,他已经做成了电信工程的小承包商,他专门请我去家里看他的字画、文玩收藏,还送了我一幅价值不菲的画。”焦兴涛说,这可以明显看出城市文化底蕴对人的影响。

对艺术而言,焦兴涛觉得成都更市民化、休闲化,审美化一些,而以川美为代表的重庆则是前沿、生猛、新锐的。“重庆特点鲜明,成都厚重丰富。重庆如果再加强一些文化的丰富性,体验性则会更好。”

焦兴涛结合自己从事雕塑创作、教学多年的经验来看,成都“有文化”的优势毋庸置疑,但如果今天做艺术待在重庆似乎又更有优势。“这里有更丰富的生活现场。”他举例说,比如现在火爆无比的交通茶馆,“它就是颠覆了温文尔雅的文人化的传统,代表的是更现代化的艺术发展方向。”以其为代表的重庆生活的强度刚好能带来艺术的锐度。“我的感觉是,在重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可以思考得特别深,既有前卫的方向,又满足了社会美育方面的需求。相当于就是把艺术中的美术馆化和庸俗工具化,想象激情的部分直接和生活对接上了。”

人物简介》》

焦兴涛,1970年生于成都,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美协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美协副主席、重庆市雕塑学会会长。1999年,作品《魂韵》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2014年,作品《逐梦》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2019年,作品《烈焰青春》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金奖。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从外来住读生到川美副校长,焦兴涛:成都有文化,重庆更新锐

2020-07-31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成渝同宗,文化同源”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文体领域尤甚。

近一点,中国现代诗歌江湖中公认的“老大哥”梁平说过“重庆的嘉陵江,重庆的酒,就是我身上的血液。”重庆的《红岩》,成都的《星星》(诗刊)都曾深刻留下过他主编的印痕。

评书表演艺术家李伯清出走成都、落户重庆,听着他的磁带长大的两地粉丝口水翻涌仿佛就在昨天。《山城棒棒军》横空出世,“胖妹”刘军、“毛子”赵亮……都从山城一路火到了蓉城。

年历再往前翻,初通的成渝高速公路上,有多少球迷直奔成都体育中心而去;“黄色狂飙”重庆崽儿姚夏、“魏大侠”……又俘获了多少山城少女的心。

7月起,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那些年曾经闯入过你我视线川渝文体名人。他们的故事里既有大家尘封的记忆,也饱含着“成渝一家”的浓情厚意。

那天,都已经是下午了,菜园坝火车站都还笼罩在一片雾气当中,走出站房一抬眼首先闯入眼帘的就是王家坡上那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民居,天色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暗下去……时隔多年,焦兴涛再次回忆起14岁那个下午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主色调竟是玫瑰色的,那是夕阳西下带来的光影效果。

“有雾,对学艺术的学生来说是特别激发想象力的。”7月29日中午,坐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自己的工作室里,焦兴涛回忆起这些时才不经意地发觉,距离自己离开土生土长的成都只身一人来渝求学,而后又完全扎根这里,已经过去了36年。

从成都到重庆,从黄桷坪到大学城,从川美附中一个外来住读生到如今的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在焦兴涛身上,时间和距离似乎都因为艺术缩短了;同时也因为艺术和亲身经历,他看到了更多成渝双城的文化艺术因城市气质不同带来的传统积淀差异,以及未来互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36年前直奔川美名气而来

就在半个月前,有一单新闻引起了成渝两地的广泛关注。7月14日,成都天府新区与四川美术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城市品质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交流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作为四川美术学院的副校长,焦兴涛也在现场。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签约的同时还有一个成都教育团一同到访,成都中学名校七中的校长也是成员之一。

刚好,成都七中成了打开焦兴涛记忆大门的那把钥匙。“在现场,我还跟成都七中的校长开玩笑,我差点就成七中校友了。”1984年,焦兴涛14岁,他同时考上了成都七中和远在重庆的川美附中。当时,焦兴涛已经坚定地想走学艺术这条路,所以他心里的答案又是如此明晰:“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来重庆读川美附中,可以说是夙愿得偿吧(笑)。”

“这已经可以证明那时川美就已经有相当大影响力了。”现在看来算是自夸,但焦兴涛说那时川美在自己心目中绝对算得上是颇具诱惑力的金字招牌。“这个选择也几乎意味着,我走上了只有搞艺术的这一条独路。相反,如果读了七中参加普通高考,我还能选择类似建筑这样的和艺术相关的其他专业。”

有意思的是,焦兴涛还笑着提到,自己愿意远赴重庆的另一大诱惑就是可以离开父母、独立了。

重庆的雾特别能激发想象力

就像本文开头回忆的那样,独自一人拎着一个大箱子、坐了12个小时绿皮火车到川美附中报到的焦兴涛看到重庆的第一眼,可以说是极富想象力的。“我只记得跟着学校接站的人上了车,进了城又出城,再进城再出城……然后黄桷坪到了。”郊区,学校给焦兴涛留下的这样的第一印象。

现在大家再去翻看1983年央视推出的经典纪录片《话说长江》,一定会发现重庆那一集从陈铎口中说出解说词里有大段大段关于重庆雾的描述。“这也是我来报到之前,对重庆最深刻的印象。”有印象,但又看不太清,这样的雾都景象似乎也刚好跟重庆在焦兴涛心里的轮廓相吻合。“这对学艺术学生来说是特别激发想象力的事情,这是非常特别的意象。”

因为主攻艺术方向,所以川美附中的高中要读四年。“最大的感觉就是自由,完全放敞了(笑)。”焦兴涛说,那时还没有双休,每周一到三是上普通高中的文化课,周四到周六学专业课。“专业课也是书法、设计、国画、素描全部都上。”多年后,他才发觉,这四年其实是自己从求知欲到对艺术持有的那种新鲜感,是最好的一个阶段。

作为从平原城市成都来的娃儿,山水重庆也让焦兴涛闹过笑话。“我们几个同学想从上清寺沿嘉陵江走到朝天门,本以为按江水在左边一直往前走就行了;结果不晓得啷个就穿到长江边上去了,江水一直在左边,但最终发现走回了两路口。”

“重庆直辖是我留下的重要原因”

1988年,焦兴涛如愿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但和其他普通大学新生不同的是,像焦兴涛这样从美术院校附中升学上来的学生更多的感觉是“重复”。作息,在川美附中时就已经和大学差不多自由了。而艺术、专业方面,该了解的高中都已经接触遍了。

更重要的是,在焦兴涛印象中,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艺术潮流又刚好处在一个“过去的在延续,新东西还在萌发的阶段”,“对我们的学习来说,是带有某种苦闷的。”川美名震全国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似乎又和焦兴涛所学的雕塑总是隔着一步之遥。

当然,趣事也有。1993年,享誉全球的艺术大师罗丹的作品首次来华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焦兴涛和同学也去了。“我们同寝室几个人买了几张站台票就挤上了火车,两天两夜之后到了北京,顾不得吃饭直奔美术馆,抱着朝圣的情感看了一天。”不过,让他们也有疑惑的是“罗丹的人体跟我们的做法好像不太一样啊!没有块面,全是细节。但是,大师作品一定是好雕塑呀,搞不好是我们错了吧?”

焦兴涛回忆中,最大的惊喜其实是遇见了那时的当红影星吕丽萍,“(她)带着若有所思的表情在雕塑前上下打量着,眼睛稍微隔得有点开,但还是漂亮。”此行,焦兴涛和同学还实现了去吃中国第一家麦当劳的汉堡和薯条的愿望。

临近毕业,焦兴涛和同学们都有了一种强烈的情绪,“就是想作品不再像以往那样‘说话’,雕塑就是应表现自己的生活及其相关,抛弃纪念性。”1993年,焦兴涛的毕业创作、自塑像《皮夹克》也在这样的想法下应运而生。焦兴涛说,自己当时更想看看(雕塑)写实能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不像“雕塑”。

等到焦兴涛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传来了重庆即将直辖的消息。“这成了我留在重庆的重要原因,就是感觉自己的未来有了不一样的期盼。”

成都底蕴深厚,重庆新锐前卫

成渝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差别,有两件事让焦兴涛印象深刻。“1993年我本科毕业,我们一个班7个人,除了我考研留下,其余6个人全都去了成都。”焦兴涛说,这足以证明当时从文化设施、院团建设到人才吸纳,成渝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还有,我们家在成都的一个亲戚,高中毕业就开始进入社会。2000年前后,他已经做成了电信工程的小承包商,他专门请我去家里看他的字画、文玩收藏,还送了我一幅价值不菲的画。”焦兴涛说,这可以明显看出城市文化底蕴对人的影响。

对艺术而言,焦兴涛觉得成都更市民化、休闲化,审美化一些,而以川美为代表的重庆则是前沿、生猛、新锐的。“重庆特点鲜明,成都厚重丰富。重庆如果再加强一些文化的丰富性,体验性则会更好。”

焦兴涛结合自己从事雕塑创作、教学多年的经验来看,成都“有文化”的优势毋庸置疑,但如果今天做艺术待在重庆似乎又更有优势。“这里有更丰富的生活现场。”他举例说,比如现在火爆无比的交通茶馆,“它就是颠覆了温文尔雅的文人化的传统,代表的是更现代化的艺术发展方向。”以其为代表的重庆生活的强度刚好能带来艺术的锐度。“我的感觉是,在重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可以思考得特别深,既有前卫的方向,又满足了社会美育方面的需求。相当于就是把艺术中的美术馆化和庸俗工具化,想象激情的部分直接和生活对接上了。”

人物简介》》

焦兴涛,1970年生于成都,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美协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美协副主席、重庆市雕塑学会会长。1999年,作品《魂韵》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2014年,作品《逐梦》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2019年,作品《烈焰青春》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金奖。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吴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