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巫盐天下|戊—盐味浓郁(二)
  2021-02-05

二两酒下肚,小伙儿有些心思漂浮。

眼前的丫头,是与妞儿不一样的姑娘,她望着自己爽朗地笑着,这笑声,动人心魄。

四面八方的人汇集而来,带来四面八方的风情,带来四面八方的热闹。

这是山里山外不同的遇见。

在宁厂,有很多这样的遇见。

就如,盐遇见食材。

在宁厂盐民的家中,不管穷富,桌子上,都得有两三样咸菜。

咸菜,同样因为盐与食材的相遇而魅力无穷。

辣椒、卷心菜、大白菜、红萝卜、白萝卜、大蒜、青葱、小黄瓜、洋葱……只要能食用的材质,都因为盐,在神奇的腌渍及调味之后,风味特异。

在宁厂,咸菜也被称为泡菜或酸菜,坛子里面,是丰富多彩的变化。

咸菜的历史和腊肉一样,同样悠久,在世界各地都有,没有具体的发明者,也没有发明的具体年份。

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语句。庐和瓜是蔬菜,“剥”和“菹”是腌渍加工的意思。据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菹菜者,酸菜也”。《商书·说明》记载有“欲作和羹,尔惟盐梅”,这说明在31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能用盐来渍梅烹饪。由此可见,我国的盐渍菜应早于《诗经》,起源于3100年前的商周时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中,也有制作泡菜的详细叙述。

咸菜的发明不一定就在宁厂宝源山,但说盐,就要说到咸菜。

咸菜是使用低浓度的盐水,或用少量食盐来腌渍各种鲜嫩的蔬菜,再经乳酸菌发酵,制成一种带酸味的腌制品。只要乳酸含量达到一定的浓度,并使空气隔绝,就可以达到长久贮藏的目的,具有爽口开胃之效。

民间有谚语“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好”。

在宝源山周围的巫巴山地,难以忘怀的是母亲泡制的咸菜。

辣椒红了,跟在母亲身后,一竹篓一竹篓地采摘后拎回家。

洗净,放入木盆,一根一根切碎。然后把花椒、生姜、蒜瓣混合在一起,切碎,搅拌。轮到盐出场了,白花花的盐和红通通的辣椒搅拌在一起,色味俱佳。

然后放入瓦坛封存。封存前,母亲会小心地拎上一小撮,放入孩子口中,辣得只吐舌头,母亲又是开心又是心疼。

封存,用的是清澈的泉水,在特制的坛口,一碗水,让里面的所有变化成为神秘。

水需要隔天更换,保持新鲜,才能保持坛子里的希望。

十多天后就可出坛了,红通通的碎辣椒可以拌饭,也可以用作其他食物的配料。

山里的女人朴实、勤劳,出嫁时会带上一坛娘家准备的“母水”,这坛母水,能让新媳妇在婆家的每餐每食都带有娘家的味道。“母水”即老盐水,是母亲准备给女儿的嫁妆,传女不传子,世世代代不中断。

传承的,是盐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味道的传承,即是文化的传承。

前面说过,在以宁厂宝源山为核心的三峡大溪文化地区,曾经考古发掘出过大量的以鱼随葬的墓穴。鱼作为最易腐烂的动物,随葬之后历经5300余年之久,今人发掘出土仍可见其骨,可想当时随葬之时,已经是使用食盐进行腌制过的鱼干了。而且在整个三峡流域大面积发现,数量之多,可以推测出当时大溪先民用盐对食品进行防腐处理的技术已经非同一般了。

没有准确的文献资料记录巫溪烤鱼发源于什么时代,也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名姓。

但毋庸置疑的是,几千年来,盐民们在大宁河上来来往往,或拉纤,或撑船,常将河中之鱼以木材烤熟后充饥,作料就是白花花的食盐。

峡江之中,觅一滩头,停下船,撒开随船带着的渔网,一网下去就是活蹦乱跳的收获;或者,干脆一个猛子扎入河中,寻找石缝草丛,一斤两斤也可,三斤四斤更肥,巫溪烤鱼,不管大小,总能让佐料和鱼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盐民的食材来得天然,峡谷之中随处都是天然佐料。

几片艾蒿,野花椒,葱、姜、蒜,然后就是食盐,小鱼直接用木枝穿上,大鱼用特制的铁丝网罩住,柴火之上,各种味料随着温度上升在鲜嫩的鱼肉纤维里发生着不同的反应。

吼一句山歌,饮一口水酒,然后就是烤鱼的鲜香。

峡江之中,逍遥乐土。

巫咸古国,美酒佳肴。

熬盐,炼丹,还煮酒。早在巴人时期,酿酒和制酱的水平就已经相当发达,在全国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据《水经注·江水》记载:“有巴乡村,村人擅酿,故俗称巴乡清,群出名酒。”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录了巴地的四首歌谣,其中一首为:“川崖惟平,其稼多黍;皆酒嘉谷,可以养父。野为阜丘,彼稷多有;嘉谷皆酒,可以养母。”意思说,在三峡两岸的台地上,在野外的山冈丘陵中,都种植着许多小米,小米既是上等的粮食,又可酿造出美酒,可以用来奉养父母。

千百年来,巫巴后人一直都用粮食酿造烧酒。这种烧酒又唤作老白干。不仅会用包谷、高梁、荞麦、大麦、橡子、红苕等原料煮烧酒,还会用猕猴桃、柿子、火棘等原料做果酒,家家户户备一个杉木制成圆桶“小甑子”,遇佳节或亲朋到访,接一小杯,瞬间香了整个房间。

酒,谷粮之精,兴奋提气、祛湿除瘴、舒筋活血。巫峡多山,山中多药,党参、天麻、独活、贝母等品质均为上乘。按照一定配方,将不同的动物药、植物药泡于酒中,让酒分子和药草充分交融,养生健身、补血养血、补肾壮阳、活血化淤、祛风活络、消肿顺气。

来来往往是说不完的故事,来来往往是吃不完的酒席。

巫人崇礼,酒为礼器。

起屋上梁、乔迁安居、开张大吉喝“奠基酒”“庆功酒”“开张酒”;春华秋实喝“芒种酒”“丰收酒”;婚嫁娶媳喝“双喜酒”;请媒提亲喝“起媒酒”“看人户酒”“定亲酒”“结蜡酒”“回门酒”;生了孩子喝“满月酒”“祝弥酒”“周岁酒”“童关酒”;还有“金榜酒”“六六大顺酒”“本命年充喜酒”“花甲酒”“古稀酒”……

礼之厚重,巫之绵延。

酒有酒的快活,酒有酒的寓意。

大年三十“团年酒”,新年伊始“拜年酒”,正月初五“接财酒”,元宵节“花灯酒”,二月二“花朝酒”,清明节“踏青酒”,端午节“雄黄酒”,七月七“七夕酒”,七月十五“中元酒”,中秋节“望月酒”,重阳节“赏菊酒”,十月十五“下元酒”,腊月八“腊八酒”、腊月二十三“小年酒”……

或直白、或浪漫,或豪放,或婉约。

从宝源山到万千灶台,是生活的艰辛与收获。

酒后直抒胸臆,酒后吟赏烟霞,酒后放浪不羁,酒后低回婉转。

熬盐煮酒,万年的流淌,千年的骄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唐文龙,80后,重庆巫溪县人。喜摄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用色彩和形状表现哀愁与欢乐。

喜文,当过农村小学教师,做过党史研究工作,获得过没有记者证的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称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新诗学会会员,华龙网“鸣家”、重庆晚报“夜雨”专栏作家,重庆市文旅融合专家库成员。发表各类诗歌、散文等文学和新闻作品百多万字,多次在各类征文、摄影比赛中获奖,出版有《小人物讲大道理》,长篇文化散文《巫盐天下》,一直敬畏着文字。

喜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获得过重庆市第七届十佳读书人称号,一直自娱自乐,对镜黄花,临窗醉月。

网名“黑蚂蚁”,毫不起眼,柔弱渺小,但始终模仿着蚂蚁的姿态,坚持,坚韧,倔强地爬着,虽然慢了点,但一直向前……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