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现早治疗龋病,实现全生命周期守护

2024-09-22 06:28:59 来源: 中国江苏网

龋病,即我们常说的“蛀牙”。据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资料显示,全球恒牙龋的患病率居所有疾病首位,发病率居第二位,乳牙龋的发病率位居第五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口腔科主任陈耀忠主任医师提醒,重视龋病、预防龋病刻不容缓,早发现早治疗,实现全生命周期守护,让健康从“齿”开始。

龋病的四大致病因素

据悉,龋病是一种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加重或诱发全身疾病的主要口腔疾病,是人类重点防治的非传染病之一。国际公认的龋病的四大致病因素包括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

细菌:口腔内的多种细菌可在牙齿上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形成的细菌群落称为牙菌斑,细菌还可在其中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牙菌斑中的细菌有较强的黏附力,可以在牙齿表面产酸,使牙齿脱矿,破坏牙齿表面。同时细菌自身耐酸,可以在牙面繁殖、合成多种化学物质增强致病能力;

食物:主要的致龋食物为黏性大、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碳水化合物通常以蔗糖的形式存在,为细菌提供营养,被细菌分解后还可产生酸性环境,利于细菌繁殖。

宿主:宿主因素是指人对龋病的易感程度,宿主对龋病的敏感性涉及多方面因素:牙齿是致龋微生物的宿主,牙齿结构、理化特性和排列与宿主对龋病的易感性以及细菌的黏附力和菌斑的形成密切相关;唾液可以维持口腔正常酸碱度;而全身营养不足则可能增加患龋风险。

时间:龋坏发生的每一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每日按时刷牙尤为重要。

龋病有哪些危害?

龋病的危害有哪些呢?专家介绍,除了影响美观,还有炎症疼痛、牙颌畸形及干扰进食等。

影响美观:早期龋病破坏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后牙面呈白垩色,此时色素易于附着,久而久之导致牙面呈现黄褐色或黑色。随着破坏深入,牙本质被破坏,牙齿出现缺损。当缺损波及牙神经时,则出现牙髓及根尖周炎症。长期炎症导致牙髓坏死,牙齿将呈现灰黑色。而当龋坏最终波及牙根时,则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缺失。

炎症疼痛:龋病导致牙齿缺损后食物容易嵌入龋洞,引发牙龈炎症。当龋坏侵入牙齿深层时,将引起可复性牙髓炎,表现为牙齿遇冷、热、酸、甜等刺激出现一过性疼痛。当龋坏波及牙神经后则引发不可复性牙髓炎,表现为冷热刺激延迟痛,即刺激去除后疼痛仍持续一段时间,还可能伴有夜间痛、自发痛、放射痛等症状。若牙髓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则会转变为根尖周炎,导致咬合痛及牙龈脓包、窦道。

引起牙颌畸形:儿童患龋病后不及时治疗会逐渐地发展为根尖周炎,引起下方的恒牙发育不良。如果乳牙因龋坏早失,则会影响恒牙萌出,引起恒牙排列顺序紊乱,导致牙颌畸形。

干扰进食:患上龋齿后会因患牙痛、牙缺失等问题,无法咀嚼较硬较韧的食物,干扰正常饮食,出现偏食挑食等问题,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长此以往导致营养不良。

如何预防龋病?

既然龋病的危害这么多,那我们平时该如何做好龋病的预防呢?陈耀忠主任医师指出,龋病的预防主要还是在于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意识,强调全生命周期龋病管理。

全生命周期龋病管理:首先,人人应该树立口腔健康意识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女性在怀孕期间不仅要补充叶酸等营养物质以保证胎儿牙齿正常发育,也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在婴幼儿期(0—3岁)主要由家长科学喂养防止乳牙龋发生,并让小孩逐步养成刷牙习惯。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4—12岁),乳牙萌出和乳恒牙替换时,应学习科学的刷牙方法并定期检查,避免影响恒牙发育和萌出。在青少年期(13—18岁)和成年期(19—65岁)应建立科学的防龋意识、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检查,尽早发现龋坏并处理。由于我国老年人(66岁及以上)的防龋意识较弱和行动不便等因素造成患龋率较高,陪护的家人应更加关注老人口腔卫生,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氟化物防龋:氟化物防龋被认为是20世纪口腔预防医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其机制为强化牙齿表面和抑制细菌代谢。局部用氟最常用的方式为含氟牙膏刷牙以及专业涂氟,局部涂氟可有效逆转乳牙和恒牙釉质白斑的进展。

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用于预防儿童及青少年乳牙与恒牙窝沟点隙龋。有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树脂基质窝沟封闭剂可有效预防窝沟龋,在2年观察期内,与未做窝沟封闭的牙相比可减少11%~51%的龋齿。

中药及靶向小分子防龋:五倍子、蜂房/蜂胶、茶多酚等可通过控制菌斑形成、促进再矿化等途径减少龋病。部分靶向药物也可以干扰牙面细菌形成与定植,为龋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陈耀忠主任医师最后强调,通常龋齿早期发现可以通过局部用药或者树脂充填进行治疗,配合饮食调整、定期检查、日常维护等方法进行预防,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预防及治疗。

通讯员 杨柏楠 崔玉艳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孙骏

责任编辑:吴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