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医” 学科典例】直径仅2mm!大爷查出胃早癌却难寻病灶,医生“火眼金睛”发现癌变赶走“肿瘤君”

2024-10-21 14:11:46 来源: 华龙网

微信图片_20240904153829

医学,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应用。在保障健康的这条路上,重医附一院一直用行动诠释着医术的精髓。即日起,华龙网联合重医附一院推出“知行合‘医’,学科典例”专栏。在这里,您将读到触动人心的医疗故事,感受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的智慧与汗水,同时也能获取到最新的健康知识,为您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想到胃内可能有一处还没有找到的肿瘤,根本睡不好觉,就像有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才做完手术的陈大爷回想起入院前的心情,感叹不已。如今,在消化内镜的帮助下,陈大爷胃里面的“不定时炸弹”已拆除,陈大爷不禁对医务人员的专业和细心竖起了大拇指。

 

不经意的“胃痛”
没想到竟是“癌”

 

“吃饭吃到一半,胃痛得受不了。”陈大爷来自重庆市外,因剧烈的胃痛,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医生建议取活检,检验结果却让一家人都紧张不已——黏膜高级别异型增生,即有黏膜内癌。

都知道胃癌手术宜早不宜晚,陈大爷和家人焦急万分,一心想着尽快找到并切除病灶。可偏偏事不遂人愿,经当地医院多次复查,都未能找到明确的病灶。未知的肿瘤就如同“不定时炸弹”,让陈大爷和家人都睡不好觉。当得知重医附一院消化内科设有“消化道早癌与微创治疗”专病门诊时,陈大爷一家人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般匆匆赶来。

图/视觉中国

 

内镜精准定位
让2mm病灶无所遁形

 

入院后,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杨歆带领团队为陈大爷做了一次胃镜检查。

穿好手术衣,戴上医用手套,杨歆一如既往地站在内镜操作台前,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上的图像。随着内镜缓缓进入,陈大爷的胃部画面逐渐呈现在整个团队面前。“这就是肿瘤!”杨歆非常肯定地指着显示器中胃窦小弯侧一处颜色略微发白的黏膜说道,病灶直径仅有2毫米,微小到几乎难以察觉。

随后,杨歆拿起电刀标注好病灶位置,在内镜下“拆除”了这个多次逃脱检测的“不定时炸弹”,整个操作过程仅用了20分钟。

术后,团队对切除的病灶进行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等,证实这是一处局限于黏膜内的早期胃肿瘤。幸运的是,它还未对陈大爷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住院观察3天后,陈大爷顺利出院,目前生活已恢复如初。

 

远离消化道早癌
早诊早治是关键

 

“像陈大爷这样的微小早期胃癌极易被漏诊,即便在知道它存在的情况下,要想找到它依然很困难。”据杨歆介绍,胃、大肠、食管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位列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三、四、五位,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但如果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95%以上。

消化内镜在胃癌的早诊早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微小变化,还能对可疑区域进行活检,从而实现早期发现和诊断。但消化内镜对医生水平的要求也极高,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判断能力,以确保能够准确识别并处理胃黏膜的早期癌变。

“尽管我国极少部分医院的早诊率接近40%,但由于医疗资源匮乏、缺乏专业训练等原因,全国平均水平尚不足20%。”杨歆提醒,消化道早期肿瘤一般无任何症状,大部分进展相对缓慢,而内镜下微创切除也能根治对绝大多数病灶。因此,建议对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进行常规内镜检查。

重医附一院消化内科支部书记姜政教授表示,依靠引进杨歆等内镜人才、开设“消化道早癌与微创治疗”专病门诊等一系列举措,科室消化道早癌诊治能力大大提升,目前已形成集内镜诊断、治疗、病理评估、术后随访于一体的“消化道早癌全链条诊治”平台,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文/王凤)

责任编辑: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