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全”字做文章,聚焦“育”字下功夫|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筑“大课堂”、建“大平台”、聚“大师资”,培育政法时代新人
2024-11-01 16:35:33 来源: 华龙网
编者按: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教育如何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一代代中国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把青春融入国家民族的伟大叙事中去,肩负起历史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迫切需要答好时代问卷。
青春校园,朝气蓬勃;信仰之炬,越燃越亮。作为重庆市民办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一直在用实际行动为这个问题作答——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
华龙网讯(郭晓彤)共话“两弹一星”辉煌、宣讲遵义会议精神、讲好长征不朽故事、致敬英勇革命烈士……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活动,让师生共同体验了一堂堂鲜活而富有深意的思想政治实践课。
近年来,学院持续整合资源、系统规划,积极探索打造特色鲜明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新路径,不仅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理论教学,还致力于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教育平台,并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从而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深度、理论高度,以及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理论+实践”
整合课程资源,构筑思政“大课堂”
在市级一流课程《政治学》的课堂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副教授张倩不仅重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赋能特色课程建设,还为学生专门创建了知识图谱,以便实时查看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画像,从而精准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学院在学科建设上独具匠心,不仅高度重视思政专业课程的打造,更致力于将思政与法学课程紧密结合,形成独特的育人模式。
“学院坚持德法并重,通过法学与思政专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兼具跨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陈希在采访中表示,“学院精心构建课程体系,既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注重思政教育、教师教育及法学课程的交叉渗透,旨在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与坚实的法治思维。”
据了解,学院思政专业开设了《法学概论》和《行政法》《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课程》等课程,其中《行政法》主要为了应对实际的就业需求,帮助学生在党政机关工作打好理论基础。得益于两大专业的相互滋养,该学院的学生在知识框架与专业领域展现出独特的跨学科优势,活跃在高校、中小学、边疆基层、党政企事业单位等多个领域。
好的思政课不仅在教室里。学院还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锤炼学生德法兼修的能力。
学院积极打造“思政·青年说”实践育人品牌,助推“大思政课”建设。该项目旨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信仰+德行+理论+技能”四维一体的高素质人才。
陈希介绍道,项目围绕立德树人,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思政教育和法学专业优势,通过党日活动、社团活动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服务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截至目前,“思政·青年说”已开展宣讲百余场,覆盖多所学校和社区,广受好评。未来,学院将整合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建立更多实践教育基地,深化实践育人,用党的创新理论培养更多时代新人。
“校内+校外”
依托校本特色,搭建思政“大平台”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致力于“德法并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此精心设计了“一体两翼三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核心,强调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必备技能的双翼发展。为支撑这一模式,学院建立了多元化的学习与实践平台。
在校内,学院不仅设有心理咨询宣泄室、教学技能训练室及同步数字法庭等实训设施,还支撑学校特别打造了法治文化园,推动全校开展普法宣传,深化依法治校建设,涵养师生法治文化素养。同时,学院还构建了合川区人文社科普及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法律援助中心等科研与实践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推动了学术研究,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
此外,学院不仅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与重庆市朝阳中学、兼善中学、合川瑞山中学等28所市属中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还深化了与潼南区公安局等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这些校外实践基地及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2020年7月,学院成立了“小思小政支教团”。支教团走进合川区大庙完全小学开展“红岩精神之光——理论与实践并重”专题分享,走进南岸区晨光小学开展“铭记抗美援朝精神,激发青年爱国情怀”宣讲活动……目前,支教团拥有成员100余人,累计惠及人群超过3000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已突破2000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该支教团在学院党总支的支持下,成功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堂”品牌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级宣讲团队2支。该项目还荣获2023年重庆市“一校一社一品”优秀学生社团项目品牌,并在社团学年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社团”称号。
“教育的本质在于点燃火焰,而非灌输知识。”政治与法律学院院长陈跃深知此理。因此,学院不仅依托“小思小政支教团”,还构建了“思政教育研究中心”“大学生学习宣讲团”“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教师团队”及“合川区青少年教育科普基地”等多个学生发展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实践空间。
陈跃表示,指出,这些平台的建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校内学习支撑,更促进了他们在校外的实践锻炼。它们为学生搭建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园到社会的坚实桥梁,成功培育了一批批兼具社会服务意识和扎实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实现了知行合一、成长成才的目标。
“思想+学业”
借助人才资源,汇聚思政“大师资”
针对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际需要,学院致力于构建“大师资”队伍培养体系,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结构优化的教育团队。该体系从多方面入手,旨在全面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
学院精心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他们不仅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更是心灵的导师。同时,努力拓宽师资视野,积极聘请老同志、先进模范、高校学术骨干等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客座教师,为学生带来多元化的思想启迪。
为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学院搭建了法学研究所等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深入研究的舞台和交流思想的平台。这些平台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学术合作,更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学院高度重视教师的全面发展,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综合素养专题培训和教师实地研学活动。通过教学研讨、教学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院精心构建了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双重指导体系。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拥有辅导员这一“思想引领者”,还配备了班主任这一“学业导航员”。这一体系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了精准的指导和支持。
副教授郑科红,正是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1班的班主任。她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期望。她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她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政法学子。
郑科红坦言:“自从担任班主任后,我与学生们的距离更近了。现在,课堂上的每一次提问,都能激起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这种互动与共鸣,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
学院“大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的深化实施,如同一股清泉,激活了教师们对教学的无限热爱与探索精神。他们深入学生日常,不仅传授知识,更在点滴中塑造人格,真正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如今,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立德树人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每一笔都蕴含着每位教师深沉的爱与责任,他们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教育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