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全方位构建奖助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2024-11-07 11:37:41 来源: 华龙网
华龙网讯(通讯员 简金雄)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有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3个专业,共有在校本科学生1101人。学院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创新资助育人模式、构建资助育人机制为抓手,以建立个人成长档案为着力点,着力在“输血”与“造血”、“保障”与“发展”中创新作为,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资助育人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强化政策宣讲,“心中有盼”厚植学子求学底气
为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实效,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工作质量,学院立足学校大思政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加强新时代学生资助育人政策宣传。学院依托《长江师范学院资助手册》,以班团例会、专题培训为平台,以辅导员、班导师、班级资助专员为重要堡垒,定期开展国家、市委和学校奖、助、贷、勤、免、补、偿等政策学习,常态开展奖、助、贷、勤、免、补、偿案例分析,确保资助政策宣传全覆盖。2023年以来,学院开展辅导员层面、班导师、班级资助专员奖助贷补政策专题学习7次,通过班团例会开展奖助贷补政策学习114班次,实现奖助贷补政策宣讲全覆盖,切实做到让学生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有效筑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底气。
强化摸底调研,“心中有数”精准掌握学生动态
学院按照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总体部署,成立学院、班级两级资助管理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和内容,为学生提供“奖、助、贷、勤、免、补、偿”等各类咨询,与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形成“校—院—班”三级资助工作体系。学院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工作前置,提前识别低保家庭、特困供养等类别学生,每年提前开展新生家庭情况摸底,提前锁定家庭困难学生,切实防止因贫辍学、因贫失学。学院定期更新学生家庭情况,逐级评审、过程公开、结果可循,确保认定程序公平、学生底数清晰。学院建立健全资助兜底机制,精准对接建档立卡家庭困难等类别学生需求,靶向瞄准,实施帮扶。2023年以来,学院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00余人次,通过“奖、助、贷、勤、免、补、偿”等渠道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强化平台统筹,“手中有策”筑牢帮扶兜底机制
学院建立困难学子成长档案,完善学生“他助”“自助”台账,依托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平台,综合运用勤工助学和心理咨询资源,形成他助、自助和心助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平台,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落实兜底政策。按照学校资助政策,坚持民主推荐和集中把握相互统一,定期开展资助认定与评审工作,依托困难学子成长档案,建好困难学子“经济账”,定期核算学生收入开支,确保应助尽助,应扶尽扶,切实减轻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负担,从未发生学生因贫辍学情况。二是鼓励勤奋励志。学院坚持主动开发勤工助学岗位和广泛搜寻相互结合,拓展勤工助学岗位资源,努力促进人岗匹配,着力改变家庭困难学生“等靠要”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精神、感恩情怀和劳动观念。2年来,困难学子参与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达40人次,参与校内外兼职达200人次。三是关注心理健康。学院依托心理健康咨询平台,以辅导员为前沿抓手,开辟心理健康教育阵地,每学期召开特殊困难群体学生座谈会,定期开展心理排查,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心理上的困难。四是拓展帮扶资源。学院运用社会资源设立“学田爱心助学基金”等3项,每年为学生提供爱心助学基金3万元。
强化分类施策,“量体裁衣”铺平求学保障道路
学院依托困难学子成长档案,动态更新学生学业支撑数据,强化职业规划教育,从演讲比赛、学科竞赛、学业考试等各类竞技赛事中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综合测评、学业统计、学科竞赛、学生活动平台、心理健康咨询平台数据等不断完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构建学生成长图谱、能力图谱。学院辅导员队伍依托困难学子个人成长档案,坚持“点对点、一对一”,个性化开展“创先争优”指导服务,鼓励困难学子崇尚荣誉、追求卓越,通过“大广赛”“数艺赛”等学科竞赛、“三下乡”等学生实践活动平台,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志愿服务,帮助困难学子树立信心、强大内心,推动学生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重要转变。2年来,传媒学院困难学子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70人次、国家奖学金3人次、学校等级奖学金508人次,其中,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占总数的50%、等级奖学金获得者占总数的57.72%。困难学子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93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率为100%,实现人人参与学科竞赛、人人投身志愿服务、人人追求能力提升。
强化感恩教育,“饮水思源”发挥特长回馈社会
为了培养困难学子感恩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传媒学院搭建“思源行动”模块,一体推动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参与式思政教育。学院利用党内知识竞赛、长师学子开讲啦等平台,有针对性地抓好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强化能力提升,持续推进优中选优,着力抓好国奖、校奖等重量级奖项的人才储备工作。二是坚持以实践为标准,开展体验式志愿服务活动。学院针对获得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围绕“感恩于心、回报以行”主题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开展了如志愿者服务、敬老院探访等一系列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感恩的快乐。三是坚持以能力为导向,引导学生走向自立自强。学院举办励志人物事迹报告会和励志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励志活动,每年开展“身边的榜样”评选活动,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自觉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切实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