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教育大会特别报道】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建设成长型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华龙网

【全市教育大会特别报道】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建设成长型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2024-11-19 17:43:19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核心导读:

全市教育大会强调,要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教育力量。作为一所交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展现了其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积极姿态与明确方向。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在做客华龙网会客厅时表示,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奋力推动成长型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以践行服务交通强国建设的初心使命,强化服务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第1眼TV-华龙网: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到 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请问贵校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方面有哪些思考和作为? 

宫辉:重庆交通大学作为交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高校,积极对接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大基础研究原创技术攻关,完善协同联动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匹配度、科技创新的贡献度、社会服务的显示度。

一是在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中提高人才培养的匹配度,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快速响应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需要,推动传统学科专业迭代升级,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布局具有跨界、前沿、未来特征的专业,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有效配置和相互促进。

二是在加强原创技术攻关中提高科技创新的贡献度,实现技术资本与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顺畅流动。学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瞄准国家战略和企业急需,成立工作专班,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协同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让创新和创造力竞相奔涌,力争产出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力和行业产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三是在完善协同联动机制中提高社会服务的显示度,实现教育与科技、产业、人才的相互赋能。学校积极探索实施联合创新中心科研攻关模式,构建多方共建联动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推动教育与科技、产业、人才相互支撑和相互赋能,实现各方面的协同联动、深度融合。

 

关键词: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第1眼TV-华龙网:党建是高校治理体系的核心,党建质量的提升能使高校管理始终朝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正确方向发展。高校治理体系要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提升高校治理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贵校如何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宫辉: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取得好成效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一是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和尊重校长独立行使职责的权利,校长也自觉维护学校党委的领导地位和权威。在具体工作中,我和赖远明校长有每周一次的工作例会,及时沟通学校相关重要事项;涉及“三重一大”议题,彼此都会在前充分交流和沟通。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全校上下形成“一件事,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的良好氛围,持续巩固学校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教职工,近年来我们绘制了四个系列的教职工职业成长发展路径图,出台系列支持保障举措,助推教职工有组织地成长、有目标地发展和有选择地转型。对于在校学生,我们大力推动学科专业转型发展、迭代升级,积极推行项目式教学改革,实施心灵成长陪伴计划,常态化开展访企拓岗,助推每一位学生学习有激情、成长有载体、发展有目标。对于广大校友,我们倡导构建“母校+校友‘发展共同体’”,努力让母校成为校友成长发展最温暖的港湾,让校友成为母校建设发展最强大的力量。

三是始终坚持持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学校党委提出“全新亲实”党建工作理念,我们希望通过践行这一理念,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最热爱的家,让广大干部成为师生最信赖的人。学校党委连续四年开展校级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目前已培育建成双创项目国家级5个、市级9个,形成的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基层党建经验,为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教师、学生、干部全覆盖精准“画像”,力争能够为每一个交大人知标准、明优势、找短板、补弱项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希望助推重庆交大“人人有责,人人奋斗,人人成长,人人出彩”的良好氛围形成。

四是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以发展看党建、从问题评党建、用实效考党建。始终坚持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学校党委倡导成立的“水战略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党建联盟”“地质安全战略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党建联盟”,通过党组织联建、党建活动联办、人才培养联合、科技攻关联动、服务发展联抓,开创了高校党建事业融合发展的新范式。特别是2023年学校成功引进战略科学家担任校长,4位专家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新招聘博士(高级职称人员)人才100余人,实现了引才育才更精准,人才“第一资源”方阵更具支撑力。

 

关键词:奋力创建国家一流学科

第1眼TV-华龙网:重庆正在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高位推动、高频联动、高能驱动学科建设工作见行见效,集中一流资源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学科设置要与时俱进,瞄准产业发展最前沿,紧跟技术变革新趋势,建强基础学科,打造龙头学科,不断提升学科竞争力。请问贵校在学科建设上有哪些思考和规划? 

宫辉:学校始终立足交通行业、强化交通特色、深耕交通发展,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推动学科布局优化、提质进位,奋力创建国家一流学科。

一是面向未来交通体系优化学科布局。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趋势,按照“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原则,重点建设智能建造、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城市等国家和重庆急需的学科,大力建设生态航道、生态力学、绿色航空等交叉学科,培育建设先进材料、数字经济、设计学等新兴学科,动态调整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位点。深化传统学科内涵建设,做强优势学科,打造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不断优化学科规模、类型、层次结构,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

二是全力推动学科提质进位。实施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突破跃升五年行动计划,力争跻身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充分发挥一流学科群集聚效应和引领辐射作用,强化特色、关联生长、提升能级,带动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推进土木水利、交通运输、系统科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申报学术学位博士点和专业学位博士点,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以上,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34个以上。

三是健全学科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坚持在学科方向、师资队伍、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要素聚合优化上下功夫,健全以一流学科创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与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攻关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机制,强化跨学院多学科融合,构建“交通+”“智慧+”“生态+”等交叉学科群。围绕“两路”精神、交通文旅、交通艺术设计、中外交通文化翻译等主题,推动文科与理工学科交叉融合。

 

关键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

第1眼TV-华龙网:高校要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层次人才需要。贵校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上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宫辉:近年来,我们始终坚定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全面推进场景项目式教学改革,提升育人效果。遵循学生为中心,项目导向、面向前沿、开放课堂和迭代升级的基本原则,打破按传统学科构建的课程体系,突出解决重大实际问题导向,突出强化自主学习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导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场景下,加强产学研合作,凝练具有重庆交通大学特色的育人项目,推动人才培养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推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被动式学习”向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转变,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是深入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以高水平新工科高校建设项目为契机,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急需和重庆产业发展,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新技术,优化专业布局,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推动传统专业升级,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好重庆航空现代产业学院、重庆市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新一轮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建设产教联合体10个。

三是推进科教协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健全校院两级协同、多部门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不断完善“平台为载体、专业为依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能力训练、竞赛活动、指导服务、孵化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四是推进智慧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打造“互联网+教学”新模式,以智慧化推进课堂革命、学习革命,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快推进智慧教育中心、智慧教室、三张画像、融合门户以及混合云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2024 年拟新建常态化录播教室200间,AI智慧教室12间,全面升级改造标准化考场380个。

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夯实了人才培养基础,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成立重庆航空学院、重庆智慧城市学院,入选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获批重庆市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生态力学未来技术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改革项目6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230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60余项。研究生升学率呈上升趋势,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持续位居市属高校前列,获评“全国高质量就业最佳创新与实践高校”。 

 

关键词: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第1眼TV-华龙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着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培养“四有”好老师、“大先生”。贵校实施了哪些举措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宫辉:学校加快提升高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力,坚持人人有责、人人奋斗、人人进步、人人出彩,在促进人人成长中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激励广大教师立志躬耕教坛,争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好老师、“大先生”。

一是激发人人有责,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引领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情操。突出师德师风第一考核标准,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将弘扬教育家精神与弘扬“两路”精神相结合,推动实施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七个一”工程及“两路”精神育人馆建设,传承甘当路石、进无止境的“铺路石”精神,开展“党团共建、红色研学”等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定期举办新教师入职宣誓、老教师荣休、师德典型讲师德等品牌活动,切实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是激励人人奋斗,在潜心教研中推动教师培塑躬耕态度、提升育人智慧。学校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尊重教师个性发展,绘制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图”,畅通教师发展多维通道。健全校院两级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实施教师“一年期、五模块、强实践”岗位胜任力培训以及骨干教师、教学技能工作坊等培训项目,积极实施以场景项目式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育人智慧,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定期组织校院两级、内外联动“青年学者学术前沿交流会”,搭建常态化青年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教书育人大情怀、真本领。

三是激扬人人出彩,在尊师重教中促进教师厚植仁爱之心、坚定弘道追求。学校重视教师主体地位,落实联系服务专家教授、人才支持帮扶、创新容错纠错等制度,设立大病互助基金、共建附属小学、扩建附属幼儿园,构建全方位教师发展保障体系,持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突出业绩导向,大力推动职称评审改革,助推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连续开展九届十佳教师评选活动,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先进团体和个人30余个。

 

关键词:努力建设成长型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第1眼TV-华龙网: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深入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前期工作的启动之年。聚焦“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部署要求,请谈谈贵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愿景? 

宫辉:刚刚结束的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对学校中长期发展做出了规划和部署,明确提出建设成长型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三步走”战略。

一是未来五年,学校将以创建一流学科为主线,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狠抓学科专业迭代升级和交叉融合,引育高层次人才,强化高能级科研平台内涵建设,做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健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核心竞争力实现新跃升。

二是到建校90周年时,学校主要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家级人才、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科技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力争1~2个学科跻身国家一流学科行列。

三是到建校100周年时,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育、高能级科技创新、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开放办学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形成人才辈出、大师汇聚、贡献突出、声誉卓著的生动局面,力争1~2个学科跻身世界优势学科行列。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