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 赵紫东)2022年7月中旬,重庆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带着嘱托,肩负使命,奔赴西藏昌都,全面开启新一轮援藏工作。一年来,工作队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渝藏两地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用青春和汗水谱写重庆援藏新篇章。
抓好民族“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推动渝昌两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三交”,让各族干部群众越走越亲、越走越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开展“同心永向党 渝昌一家亲”结对帮扶活动,援藏队员与昌都儿童福利院30个爱心家庭、200余名藏族儿童结对认亲,成为“爱心爸爸”“爱心妈妈”,通过沟通交流、情感互动、健康关怀,增进彼此感情,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举办“雪域丹青”类乌齐百幅精品唐卡暨旅游文创产品交流展、类乌齐长寿“心连心”文化艺术交流节等文化“三交”活动,全面展示昌都文化旅游独特魅力,让昌都走出西藏,让世界了解昌都。
——组织35名察雅县政协委员、宗教界代表赴重庆考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情况,进一步增进察雅县宗教界对重庆的认识了解。
抓好组团援藏,提升医疗教育整体水平
认真落实“组团式”支援工作推进会精神,扎实开展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通过“以院包科”“以省包校”,发挥援藏团队集合效应,增强工作合力,进一步提升支援工作综合效益。

——实施医疗援藏“981”工程,全力提升昌都市人民医院医疗水平,先后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建成藏东首个现代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开展自治区首次手术6例、昌都市首次手术8例,完成1800余台手术,救治危重病人1019人。
——开展“渝藏情深、健康攻坚”和“渝昌民心汇、精准救助‘救’在身边”行动,筛查先心病8000余人次、先天性手足残病和心脏病400人次,帮助32名患儿前往重庆接受免费治疗,减免诊疗费用1200余万元。
——2022年8月昌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协调重庆选派110名医护人员驰援昌都,援助1000余万元抗疫物资,圆满完成核酸采样、流调溯源、患者救治、技术培训等工作,受到昌都市委、市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高度肯定。
——实施教育援藏“六大行动”提升昌都第一高级中学整体水平,以“渝昌教研工作坊”为平台,广泛开展教研活动,辐射带动本地教师2520余人次,实施昌都市级科研课题8项,形成研究成果1098份,受益学生2557人。2023年昌都第一高级中学高考成绩稳步提升,本科整体上线率达84%。
——建立“空中课堂”,开展线上教研216次、线上授课1920节、线上辅导2200余次;引进重庆市教科院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重庆八中“智慧云校”、重庆巴蜀中学云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网络联合教研活动23次;引进重庆八中网络课程84节,覆盖昌都一高和受援县学校学生1.7万人。
——开展渝昌“鸿鹄计划”行动,发放奖学金30万元,对昌都各县(区)50名优秀教师和150名优秀学子进行表彰,鼓励他们成为“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优秀榜样,用奋斗书写人生,用实干描绘未来。
抓好民生援藏,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各族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帮助建立昌都“12349”社会救助热线,实施手足伤残儿童救助专项行动,拓宽救助渠道,解决群众反映难点问题1450个。
——投入100万元改善昌都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立“四助一代一疗养”养老服务模式,有力提升养老接待水平,月接待老人达到300人次以上。
——引入重庆社会组织落户昌都成立“昌都市春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填补昌都无社工服务中心空白,引入重庆17名专业社工参与建设并运营昌都市首批46家社工站(点)。
——积极推进就业援藏,积极打造“才下高原”就业品牌,渝昌两地持续构建就业援藏相关做法被重庆市委办公厅专报采用,并报中办信息综合室;开展5期企业订单式培训,促成134人在渝就业;在平台开展直播招聘活动,达成就业意向协议122人;建成察雅县、类乌齐县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25家,带动就业300余人。

抓好产业援藏,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帮助做好产业规划、项目布局,围绕清洁能源、旅游文化等,发挥人才、技术、品牌等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昌都高质量发展。
——认真落实自治区“三区一高地”创建工作要求,按照昌都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高质量编制《昌都市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规划》并印发实施。
——借力西洽会、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暨第八届双品会等展会,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签约项目5个6.55亿元;依托水电、光伏等资源禀赋,引进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引入内地优质企业,盘活如美镇游客集散中心和318洒咧营地项目,实现持续稳定收益。
——大力开展市场援藏,实施“昌品入渝、助农增收”消费帮扶行动,带动昌都30家企业50余种产品在渝销售;在渝举办重庆商务援藏消费帮扶“五进”专场推介活动,昌都20家企业300余种产品出藏销售。
——“卓卓康巴·传奇昌都”专题展亮相重庆,展出昌都自然、地理等图片150余张,实物236件(套),吸引近万名重庆市民参加活动,网络直播观看量超60万人次。
——举办2023年西藏昌都市文化旅游国内推介会(重庆站),与重庆大众国际等知名旅行社签订“引客入昌”协议;组织开展2023年国内旅行商及媒体赴西藏昌都采风踩线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到昌都旅游。
——推动芒康产业园区建设,优化园区部门设置,充实干部人才力量,落实经费预算保障,重点加强清洁能源、文旅融合、高原生物产业培育发展;积极推进察雅县双创产业园区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民族手工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目前入驻企业11家,年产值达到1.4亿元;大力发展类乌齐牦牛产业,帮助建立良种繁育大数据中心,联合西南大学开展保种良繁科研项目,引进内地优质企业扩大产能,进一步提高牦牛产业经济效益。

抓好智力援藏,持续培育增强内生动力
坚持把智力援藏作为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人才帮带培养机制,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
——发挥援藏干部人才“传帮带”作用,1名援藏医生带2个骨干弟子和2个新入职年轻弟子的“师带徒”模式,医疗组团帮带67名医务人员,实现临床专业全覆盖;教育组团实施“青蓝结队”工程,帮扶教育人才96人。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成功举办“2023年藏东骨关节与脊柱创伤学术论坛”“2023年藏东首届泌尿外科暨外科微创学术交流会”“西藏自治区第四届重症医学年会暨藏东首届三江源重症论坛”“藏东地区首届儿科学术交流会”等活动,带动昌都医疗人员技术水平发展。
——组织百名昌都市骨干教师、教研员等赴渝跟岗锻炼和培训,对800名教师开展线上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代培学习,提升昌都教师教学水平。
——开展“重庆名师送教入昌”活动,组织南开中学、人民小学、巴蜀幼儿园等重庆知名校长、园长、老师以及教育系统干部20余人,赴昌都各学校进行“结对交流”,开展名师示范课展示、同课异构、联合教研、听评课等教学教研活动。
——协调推动昌都卫健、民政、财政、人社等单位在渝举办各类培训班,促进500余名当地党政干部、专技人才赴渝培训交流。
——通过“昌都出题、重庆发榜、专家揭榜”,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市人社局、市农科院等单位派出20余批次100多名专家赴昌开展产业规划论证、专家义诊、服务基层等活动,帮助培养本地专业人才。
抓好队伍建设,树立重庆援藏干部良好形象
认真执行渝藏两地关于援藏干部人才的管理规定,按程序成立临时党委、临时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健全工作机构,制定临时党委会议事规则、项目资金管理、理论学习等10项规定,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队伍可靠过硬。
——按照重庆市“875”工作要求,建立“321”工作机制,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任务定期“赛马比拼”,在工作队内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推动工作落地落实。
——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定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队员思想工作健康状况,通过开办“学习微讲堂”、开展“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大家谈、组织工会活动等,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2023年春节集中返渝休假期间,工作队坚持“放假不放松、休假不休工”,主动向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汇报工作,争取“后方”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进一步细化援藏举措、推动援藏工作。
——明确队员不得驾驶机动车辆、工作日不得饮酒等“八严禁”“十不准”纪律要求,严格执行外出请假报批、工作汇报、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从严抓好管理监督,确保队员能干事、不出事。
——教育引导全体队员牢固树立健康意识,敬畏高原、尊重规律、爱护身体,落实队员体检、保险、看病就医绿色通道等关爱措施,保障队员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