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荣昌折扇李开军:以匠心标准为职业院校注入技艺标杆
2025-03-06 17:29:51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 李开军,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柔性引进专家,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从艺30余年。他以匠心标准为职业院校注入技艺标杆,以“师徒制+课程化”模式破解非遗传承断层难题,更以产教融合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创新。这种深度融合既为职业教育提供“师德+技艺”双重示范,也为非遗注入青春活力,实现文化传承与技能教育的共赢。

坚守技艺,诠释匠心标准
全流程手工技艺的坚守与创新。李开军坚守荣昌折扇460年传承的145道手工工序,从选竹到成扇全程手工打磨,扇骨弧度、腰节一致性均以毫米级精度把控,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工艺标杆。他创新性将国家级非遗夏布融入扇面制作,并在扇骨上应用牛骨镶嵌、雕刻等6种工艺,推动传统折扇向高端工艺品转型。李开军每日练习废料数千片、历经26年沉淀,他以“十年磨一剑”的耐性打磨技艺,其扇骨如玉、片片均分的作品成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实训课典型案例,这种严苛标准被纳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技能考核体系,强化学生对手工技艺的敬畏感,用实践与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刀偏差即前功尽弃”的实训启示。
创新教学路径,激活非遗活力
传统师徒制与现代教学融合。李开军延续家族制扇传承脉络,通过“手眼相传”保留刨刀力度、浆糊浓度等隐性经验,将非遗技艺转化为系统化教学资源,通过开设大师工作室、非遗技艺实训课程等,以“手把手”传艺、“沉浸式”体验等形式,推动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他与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合作梳理工序要点,形成《折扇制作教学规范》,实现“作坊经验”向“标准化课程”转化。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促进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非遗技艺进课堂的沉浸式教学。李开军作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的引进专家、特聘导师,他带领学生实操推架、贴扇面等核心工序,通过“失误中成长”(如扇骨分布错位、浆糊刷不均匀)深化学生对工艺细节的理解,培养学生兼具耐心与创造力的新生代匠人。
搭建校企桥梁,服务产业发展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以李开军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联合非遗企业、行业协会共建实训基地,打造“非遗+产业”协同育人模式。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家居、服装设计领域,为师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联合设计专业开发夏布折扇、雕刻折屏等跨界产品。他带领师生参与非遗产品研发、工艺优化等项目,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助力区域文化经济发展。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与阳光扇艺工作室联合培养学生,学生既能掌握传统技艺,又能对接市场需求,实现“学用贯通”的育人效果。

彰显育人成果,赋能师资建设
李开军凭借卓越贡献,于2025年荣获重庆市职业院校“百名工匠”荣誉称号,成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高技能人才引培工程的标志性成果。其指导学生在市级非遗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培养近百名掌握折扇核心技艺的青年人才,部分毕业生成为非遗工坊骨干。其作品多次亮相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荣昌折扇从“地方名片”升级为“国家文化符号”,助力传统工艺焕发时代活力。其教学实践不仅提升了非遗传承的社会影响力,还带动学校部分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形成“名师带高徒”的良性循环。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通过此类人才引进,持续优化教师结构,为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注入新动能。
弘扬传统文化,扩大职教声量
李开军的非遗教学实践被纳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学团科普及工作体系,通过非遗讲座、数字化推广等活动,辐射社区与企业,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同步提升。他的事迹成为弘扬教育家精神、践行“良匠之师”的使命,彰显了职业教育服务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