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一语 “蜀”光闪耀】巴蜀中学师者情怀特别报道②物理教师高亚浩:用勤勉刻苦擦亮教育“底色”,以有效教学提升育人“成色”-华龙网

【一物一语 “蜀”光闪耀】巴蜀中学师者情怀特别报道②物理教师高亚浩:用勤勉刻苦擦亮教育“底色”,以有效教学提升育人“成色”

2025-03-11 16:30:5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编者按:

双手扶持千木茂,一心培育百花开。建校92年来,在巴蜀中学这片孕育梦想与希望的教育沃土上,一代代有志有为的巴蜀教师,引领莘莘学子逐梦追光,成就自我,成长为祖国的栋梁。

在教师们平凡而伟大的教育生涯中,总有些承载情感与记忆、连接过去与现在、见证成长与变化的“小物件”,如一张泛黄的师生合照、细心收藏的学生贺卡、边角磨损但干货满满的手写教案……它们是教育情怀的具象化体现,默默讲述着关于传承与启迪的故事。

让我们循着这些“小物件”,重访那些温暖瞬间,聆听巴蜀教师讲述他们的育人故事,见证教育如何以细微之处见真情,以小见大,成就大爱。

微信图片_202502261648492
巴蜀中学物理教师高亚浩。受访者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第1眼TV-华龙网讯(徐俊聪)在巴蜀中学物理教师高亚浩的办公桌上,常放着一本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书页间留存着他反复翻阅的痕迹。这本课标,是他教学转型的起点,也见证了他从“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变。

在这一版课标发布之前,高亚浩的教学更多依赖于自己的经验积累进行教学。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发布后,他认真研读、深刻反思,重新审视自身教学。他开始尝试跳出“经验式教学”的舒适区,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从打磨课例到撰写论文,从上公开课到将高考研究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高亚浩的教学方式悄然蜕变。他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物理教育的核心使命,在实验教学、跨学科融合中寻找突破口,带领团队应对新课程改革浪潮,走出了一条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型之路。

微信图片_20250310114738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受访者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用勤勉刻苦擦亮教育“底色”

实现从普通教师到教学创新者的蜕变

2008年,还在西南大学就读大三的高亚浩就被严选进巴蜀中学实习。那时,巴蜀中学已经在重庆市乃至全国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高亚浩也被这所山城名校的教育氛围所吸引,期待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巴蜀的一线课堂,便毅然前往。

幸运的是,当时巴蜀中学正处于高速发展期,需要聘任大量教师,由于高亚浩出色的专业表现,仅实习两周,他便与巴蜀中学正式签订了用人协议。

微信图片_20250226164844
高亚浩的物理课堂。受访者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机遇难得,他深知,这份肯定的背后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这之后的三年,高亚浩愈发勤奋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主动向前辈取经,每次课前到经验丰富的教师课堂听课,虚心学习前辈经验,再根据班级学情优化教案;舍得在教学上投入时间,即便不担任班主任职务,他也坚持每晚自习期间留在教室,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直至夜深十点;积极参加校内教学竞赛,在反复磨课中精进能力,屡次获得一等奖。

“我为每一位巴蜀教师的大格局而感动,他们不仅愿意倾囊相授,给予我宝贵的教学指导,还为我提供了许多实践机会,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指正我的教学问题并修正。”高亚浩说,正是得益于团队的助力和学校搭建的成长平台,他才能快速站稳讲台。

2012年,时任巴蜀中学副校长邓飞推选高亚浩接任高端班的物理教学。这倒逼着他更加深入研究物理学科的前沿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打造符合高水平学生学习需求的高效课堂。

微信图片_20250226164848
工作中的高亚浩。受访者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他意识到,仅仅依靠教材和刷题无法培养出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学生。于是,他将传统的“单向讲授”转为注重“能力生成”,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定期整理笔记,特别是将错题归纳到错题本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提高练习质量和效率。同时引入实验探究和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多动脑、勤动手,激发学习兴趣。

就这样,高亚浩逐步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2015年,他带领的高端班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他的教学理念,也为巴蜀中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实践。

以有效教学提升育人“成色”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

物理学科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高亚浩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学科必须扎根实验,否则创新能力无从谈起。”高亚浩直言,亲身参与实验能带来更好的感官上的‘冲击’,让实验效果更明显,让实验教学更高效、更有趣。

例如,每次讲授到高二“电磁感应”这一知识点,他会带领学生们在课堂内或者校园开展“千人震”实验,让十余个学生带上干电池和导线、手牵手围成一圈,当位于两端的同学将两根引线与电池的正负极接触,再将引线离开电池正负极,就能直观感受触电,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自感现象”的原理。

微信图片_20250226164857
高亚浩的物理课堂。受访者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寒暑假期间,他建议同学们结合身边的物理现象,写科技小论文,开展微课题研究,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究物理规律,提升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会开展跨学科物理活动。

高亚浩表示,新课标更加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关注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尤其注重通过设计实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物理概念,强调物理学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等的紧密联系。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挑战,如何让物理回归“动手”本质、让学习真实发生,是他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传统课堂培养的是‘解题机器’,而我们需要的是能在未来应对科技难题的创新者。”高亚浩说。这也意味着,教师亟待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增强专业能力。

2017年,经学校推选,他加入了渝中名师王安民工作室,在“任务驱动式”教研活动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投身多项课题研究,加快教学成果转化。

微信图片_20250226164847
高亚浩为老师们带来专题讲座。受访者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此外,作为巴蜀中学物理教研室主任,高亚浩深谙“独行快,众行远”之道——规范教研流程,助推每次教研形成主题明确、包括高考命题点分析和重难点解读的教研范本;以学校物理课程创新基地为载体,承办市级教研活动,为巴蜀教师提供展示课例、开展讲座的机会,持续提升巴蜀中学物理学科影响力;发挥团体战斗力,深化课题研究,利用“巴蜀智库”资源,开发系列教辅资料和自主命题……“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我们希望打造‘教研品牌矩阵’,让巴蜀物理成为创新教育的代名词。”高亚浩说。

执教至今,高亚浩已培养60余名清华北大学子。谈及未来,他希望继续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有效教学模式”,形成可推广的能力导向课堂范式;依托AI技术拓展教学资源,提升备课质效;打造物理教研室品牌矩阵,让巴蜀中学不仅成为“优秀学生全面成长的基地”,更是课题研究扎实、教育理念前卫、创新实践丰富的教育高地。

教师档案:

高亚浩,高级教师、重庆市巴蜀中学物理教研室主任、渝中区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渝中区首届学科名师、骨干教师,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微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培养了2018年重庆理科最高分等六十余名清华北大学子,先后主持重庆市课题1项,主研部级、市级课题4项,在《物理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巴蜀智库》《精准小专题》等系列图书。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