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群一线”课程体系赋能创新教育!西南大学附中携手重庆邮电大学开展“我为祖国造芯片”实践活动
2025-04-08 11:22:57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通讯员 李仁杰)4月7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基于学校“三群一线”特色课程体系,组织初二年级学生走进重庆邮电大学与南山植物园,围绕芯片制造这一关键主题,通过“参观+讲解+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科技前沿,对比芯片的技术变革和应用拓展,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全过程,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展现新时代科技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据重庆邮电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衔接、培育科技创新后备力量的重要契机。学校精心设计融合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创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实践课程体系,开放智能制造研究室、数控车床教室等科研平台,安排专业教师团队全程指导,充分展现学校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学科优势与产教融合成果,着力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热情,助力构建“中学-高校”[1] 协同育人生态,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高校联动:溯源科技历程,触摸智造未来
活动首站来到重庆邮电大学校史馆。西大附中学生们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科研成果实物和互动数字展项,系统了解了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感悟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体悟关键技术攻坚中凝聚的民族精神。从古代的烽火台传讯方式,到抗战时期地下电台的故事,再到新中国首代通信技术研发的艰辛历程,让同学们深刻感悟到“科技报国”的精神内核,同时体验VR、AR等现代通信技术,感受现代科技魅力。

同学们走进重邮先进制造工程学院,这所致力于培养智能制造领域专业人才的学院,在重邮先进制造工程学院的智能制造实验室、数控车床教室及无人化流水线车间,开启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探索。在了解材料学相关知识的同时,学习了纳米材料、二维材料与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等创新科技材料的的应用。不仅如此,同学们还近距离观察工业机器人精准作业、数控设备编程运行的全流程,动手参与三维逆向体验与实操,学习逻辑门半加器原理,实现电路逻辑控制,在动手实践中坚定“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
在机器人协会展示区,仿生机器人、机械协同作业等创新成果引发了热烈讨论。同学们在先进制造工程学院教师和大学生哥哥姐姐们的指导下,分组参与简易编程任务,通过调试代码操控机器人完成指定任务挑战,在实践中体会“智能制造”对产业升级的深远意义。”一名学生兴奋地说道。


跨界融合:自然邂逅科技,解密创新密码
午后,活动转场至南山植物园,以“自然邂逅科技·解码创新密码”为课程主题展开跨学科挑战。在实践中领悟“创新需跨界思维,科技需敬畏自然”的深层逻辑,同时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在芯片问答闯关环节,同学们通过回答芯片相关知识问答题,进一步将科技知识与生态理念有机串联。芯片拼图竞赛则考验团队协作与逻辑思维,学生们需将刻有芯片制造不同环节的照片对应拼接,完成“从一粒沙的筛选到芯片成功制造”的模拟任务。自然盲盒收集与植物密码破译环节更是妙趣横生,同学们在园区内寻找指定植物样本,通过找到的材料完成指定图案的拼装。植物密码破译更是让学生疯狂烧脑,通过破译摩斯电码任务卡,写出对应植物名称。丰富多彩的跨学科项目融合,给学生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课程体验。


育人深意:打破学科壁垒,培育时代新人
本次课程实践以“登峰”前沿科技领航课程为引领,打破学科壁垒,将前沿科技、生态保护、思政教育融为一体,不仅紧扣“33618”战略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更让学生看到科技硬实力,引导他们思考“为谁创新”“如何创新”的时代命题,为科技人才培育锚定方向,彰显“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育人格局。
重庆邮电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校与中学的合作,是打通人才培养链条的关键一步。我们期待更多青少年在实践中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据悉,参与课程实践的所有同学还获赠了重邮徽章,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努力成为创新型科技人才。
此次活动深入落实重庆邮电大学“三群一线”特色课程体系中的“登峰”前沿科技领航课程,采用“三段式闭环学习”模式,深度融合“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通过校企联动、跨学科融合实践,助力学生拓宽科技视野、筑牢理想信念,为重庆现代化产业集群体系输送未来科技人才,在“大思政课”的引领下,学子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责任编辑:何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