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论健》锦囊放送丨孩子“心”海底针?家长该看这一篇-华龙网

《山城论健》锦囊放送丨孩子“心”海底针?家长该看这一篇

2025-04-13 06:19:0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如今,“压力山大”“我想静静”“emo”等已成不少儿童青少年的口头禅。学业竞争、社交焦虑、家庭期待、网络沉迷、手机依赖等,像无形的枷锁困住年少的心灵。

2025年4月是第37个爱国卫生月,宣传活动主题聚焦“健康‘心’生活”。本周,FM96.8重庆之声携手第1眼TV-华龙网打造的融媒体健康服务节目《山城论健》带来系列访谈《健康“心”生活》,邀请三甲医院专家走进直播间,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开出良方。

家长陷入与娃的“手机权利”缠斗?快来get “数字戒网四步法”

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长期困扰不少家长。想要矫正孩子的这个“坏习惯”,部分人往往“不得其法”。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心理科主任、神经病学博士黄河清教授在节目中指出,面对“手机依赖”这个敌人,家长应当多花心思、花力气去寻找健康的“替代解决方案”,然后去强化、放大这些替代解决方案。

具体来讲,她给出了“数字戒网四步法”,一起戳视频来学习。

“数字戒断四步法”划重点——建立“无屏岛屿”、启动兴趣唤醒计划、建立“电子存折”、“防反扑”——黄河清教授提醒,采用“数字戒断四步法”也有前提,第一是“全家总动员”;第二是不可粗暴断网收手机,因为当孩子把整个世界装进口袋时,别让他们的心突然无处安放。

娃娃睡眠“欠债”危害大 快来get中医助眠Tips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每天的睡眠时长要保持在10小时左右。睡眠“长期欠债”,透支的不仅是生理健康,还有心理健康。睡眠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成长有多重要?重庆市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李陈渝指出,不科学的睡眠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1.焦虑和抑郁: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大脑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影响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和调节。

2.烦躁和易怒:睡眠不足会影响人的情绪稳定性,使人更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的情绪反应。

3.认知能力下降: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变得迟缓、混乱,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进而可能引发自信心下降、自我怀疑等心理问题。

更多助眠中医妙招:

1.中药调理: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体质进行辨证论治,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2.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如神门穴、安眠穴、三阴交、百会穴、太冲穴等,以调节身体气血运行,达到安神助眠的效果。

3.食疗:选择一些具有安神助眠功效的食物进行调理,如牛奶、核桃、莲子等。

娃儿“坐不住”“爱分心”?快来get“柔性管教”方法

很多家长会说,我家娃就是特别好动,做功课坐不住,即使坐得住,过程中总是东张西望,或者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如声音)吸引……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敏建博士做客直播间时指出,如果孩子的活泼好得超过一定界限,要警惕ADHD。

啥是ADHD?它是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可能进一步导致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如何区分孩子是纯粹好动还是患上了ADHD?王敏建博士指出,您可以留意观察孩子是否总是动个不停,且几乎很难通过指令使其安静。即使在休息时间,孩子也似乎有无穷的精力,跑来跑去,爬上爬下,而且经常有不假思索就行动的情形,并且影响到学习、社交等。

家长如果观察到这些异常,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如儿童医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以便早发现、早干预。

ADHD的患病率以及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1.在儿童早期,大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早期干预,如行为疗法、注意力训练等,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控制多动和冲动行为,可以有效改善 ADHD 的症。

2.早期干预能够教导儿童青少年正确的社交行为和沟通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同伴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3.如果 ADHD 得不到及时干预,后续可能引发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等。早期干预可以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

娃娃社交碰壁心理很受挫?快来get“心灵打气”之法

孩子总是交不到朋友,总因为人际关系闹矛盾?作为家长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解除社交压力,让孩子社交不再碰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方大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瞿伟指出:家庭是孩子人际能力的"第一课堂",健康的交流模式为其社交发展奠定基础。家庭交流对孩子人际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模式模仿:孩子通过观察父母沟通方式(如倾听、表达、冲突解决),形成自身人际交往的模板。

安全感与自信:开放平等的家庭交流增强孩子的安全感,使其在社交中更主动、信任他人。

情绪与规则学习:家庭中的情绪表达和边界设定(如尊重、同理心)直接影响孩子处理外界关系的能力。

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来促进社交能力?核心是——家庭提供安全练习场+外界实践机会。

1.示范良好沟通:家长主动倾听、表达尊重,避免负面语言,为孩子树立榜样。

2.鼓励表达:创造宽松环境,让孩子自由分享感受,锻炼沟通能力。

3.情景练习: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孩子应对冲突、表达需求等社交技巧。

4.社交机会:多安排同龄互动(如集体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5.及时反馈:温和指出孩子社交中的问题(如打断别人),并引导改进。

责任编辑: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