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联动探新路 学科融合育新人——江北区开展“绘奋斗者群像 做时代好少年”小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专题研讨会
2025-04-13 19:21:4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徐俊聪 实习生 杨平 谭宇婷)为贯彻落实全国及市区教育大会精神,深入推进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和“大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4月11日,由江北区教委主办,区教师进修学院、观音桥小学共同承办,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及忠县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协办的“绘奋斗者群像 做时代好少年”小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专题研讨会在江北区观音桥小学举行。活动由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陈永杰主持,来自江北区、九龙坡区、忠县三地的教育专家、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共计200余人齐聚一堂,通过课例展示、成果分享、项目沙龙、专家点评等环节,共同探索“大思政课”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成果展示:见证奋斗精神传承
在外场成果展区,来宾们参观了江北区观音桥小学、九龙坡区晋渝森林小学与忠县鸣玉溪小学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成果。各展区以“奋斗者”为主线,分设“启元、初识、品悟、继承、颂扬”五大阶段,引导学生从文化积淀、红色革命、全民建设、锦绣山河、强国有我不同维度,深度探寻奋斗者足迹。学生通过绘制奋斗者人物卡、创编奋斗者诗集、沉浸表演课本剧、书写强国心愿等实践项目,将学科知识与精神传承深度融合。一幅幅手绘作品、一句句铿锵誓言、一幕幕情景演绎,不仅展现了学生对奋斗者精神的深刻理解,更让家国情怀在实践浸润中生根发芽。



协同联动:创新区域育人机制

江北区教委总督学陈岳南在开幕致辞中向与会教育同仁及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欢迎,并系统阐释区域教育改革实践成果。作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江北区以“1732”建设思路为引领,通过“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师资共培”协同机制,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网络。她指出,观音桥小学作为协同项目建设学校,以跨学科融合课程为载体,通过“五个一点”实践推动五育并举。此次项目实践,让奋斗者精神图谱在跨学科融合中“立”于课堂、“活”于实践,推动“社会大课堂”与“教学主渠道”深度融合,为青少年厚植了信仰根基、家国情怀与奋斗基因。展望未来,期待三地携手同行,深化合作交流,共同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跨区域、跨学科教研品牌。

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蔡晓莉聚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价值,提出三大行动方向:一是管理重构,优化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推动项目式学习融入学校教育生态;二是教师转型,将经验交流转化为解决教学难点的具体策略,落实“五要素课堂”;三是教研支撑,强化资源整合与专业指导,助力项目式学习从“试点星火”发展为“全域燎原”的教育新常态。

观音桥小学校长张阳兵向来宾们介绍了学校相关情况。他指出,学校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为舟,构建“学科链+文化链+实践链”融合范式,即学科链扎根教材,文化链厚植家国情怀,实践链联通真实世界,深入探索“五个一点”实施路径,建设“五要素课堂”,通过校家社协同育人,有力促进学生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观音桥小学副校长李雨芩进一步分享跨区域协作案例:三地教师团队依托学科教材,提炼跨学科大概念,提出驱动性问题,搭建项目框架。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运用文学语言宣讲奋斗者故事,结合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关键事件,通过美术创作还原人物形象,创作音乐歌曲礼赞奋斗精神,借助信息科技搭建线上致敬平台,实现知识迁移与素养提升的双重突破。
课堂深耕:探索学科融合新径

在教学研讨中,两节特色课例以学科融合为锚点,生动诠释了奋斗精神的传承路径。九龙坡区晋渝森林小学教师甘露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以“解构-联结-升华”为逻辑主线展开教学。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解构人物形象,借助史料研读还原历史语境,并串联多篇革命文本揭示“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密码,课后延伸“英雄卡”制作实现语言建构与精神传承的双重目标,学生在学习中深刻感受先辈们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

江北区观音桥小学教师刘颖执教的《成果分享会》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历史-当下-未来”的立体育人链条。教学中,她引导学生从红岩精神的深度解读切入,延伸至重庆城市精神的时代探索。学生通过AI辅助创作诗歌、绘画等多元作品,搭建起历史精神与时代语境的桥梁,致敬新时代奋斗者。通过课堂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阅读方法,了解了创作理念,更厚植了爱国情怀,明确了新时代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项目沙龙:解密学习实践密钥

项目沙龙环节,忠县李北琼名师工作室成员围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分享经验。李长春老师以《打破学科边界看见真实世界的模样》为例,阐释学科融合对培养学生认知世界与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李林老师在《通过回归语文本位的跨学科学习》中,从精神内核挖掘、语言表达建构、实践能力迁移三方面剖析语文跨学科学习要点。张茜老师聚焦核心素养,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怎么学” 的设计逻辑》为题,从提出背景、任务驱动到活动实施与全程评价,介绍了设计思路。陈君老师梳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施路径》,展现项目从启动到成果展示的全流程,凸显学生实践成长。胡雪花老师则分享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效果》,从文献阅读、团队引领等多维度呈现项目实践成效。
专家领航:凝聚教育发展共识

忠县教育科学研究所语文教研员李北琼在《跨学科视域下元认知驱动的师生成长评估》主题报告中,从“教育是什么”的追问切入,通过师生成长数据、元认知觉醒度分析,深入解读思维结构与成长动机,揭示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对师生元认知觉醒的促进作用。她指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策略调整能力显著提升,高阶思维得以发展,教师则形成系统性思维,最终实现师生认知共振,达成教学相长。

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竹永萍指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深度挖掘语文课本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创新运用学科育德方式,以场景浸润的育人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教学中,教师摒弃生硬说教与刻意灌输,具有知识深度,拥有情感温度,拓宽学习空间,实现了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西南大学教授魏小娜在总结讲话中对三地教师呈现的教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成功打破了学科间的传统壁垒,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与激活,更显著提升了团队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她强调,教师应进一步深化自我角色认知,不断拓宽教育视野的边界,深刻认识到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核心价值。她鼓励教师持续培养多学科融合思维,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学科融合、知行合一”的创新路径,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学习体验中,实现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与品格塑造的协同发展。


此次跨区域教研活动,是江北区贯彻落实全国及市区教育大会精神和践行“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重要实践,更是推进“大思政课”一体化改革与“五要素课堂”建设的切实行动。活动以“五个一点”为行动纲领,通过跨学科融合、跨区域联动,实现了思政资源深度挖掘与教学方式多维创新。面向未来,江北教育人将持续深化“1732”改革路径,以“思政共同体”凝聚育人合力,以“项目式学习”重构课堂生态,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注入强劲势能,谱写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江北篇章。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