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仁·特色技术⑧丨心律失常诊疗迈入“绿色时代” 零射线“心”方案给患者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2025-04-14 17:45:54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心脏介入手术也能避开X光照射,实现零射线“绿色诊疗”啦!随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二院)“绿色电生理导管室”正式建成,这样的“心”举措也为更多的孕妇、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了新选择。
这一里程碑的背后,是重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近年来大力推进发展心腔内超声技术(ICE)所实现的技术革新。这一突破不仅让医生减少了对X光机大型器械的依赖、告别了笨重的铅衣,也让患者摆脱了介入手术的辐射伤害,而且标志着重庆心律失常诊疗正式迈入“绿色时代”。
“透视眼”精准导航 一场没有辐射的“心脏拆弹”
“手术很顺利,我和宝宝目前状态都很好。真是没想到孕期还能做这样的手术,以后也没后顾之忧了!”回想起重医附二院心血管凌智瑜主任带领团队为自己开展的零射线介入手术,孕妈袁女士就止不住的感激。
孕22周时,袁女士频发心慌不适、乏力、头昏、出汗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黑朦不适,每次发作更需要持续数小时才可缓解,院外心电图提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达176次/分”。考虑到随着后续孕期增加,患者心脏负荷仍将进一步增加,反复心动过速发作可能诱发严重心力衰竭,随时可能威胁孕妇及胎儿健康,治疗迫在眉睫。
然而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法预防反复发作,并且潜在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能够根治疾病的射频消融手术又需依赖X射线引导,辐射对发育的胎儿存在极大的致畸风险,一度让治疗陷入两难。在朋友的介绍下,袁女士及家人赶到了重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求助。
考虑袁女士这一特殊情况,重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凌智瑜教授带领团队充分评估后,果断决定对袁女士采取绿色电生理方案:全程零射线手术即使用心腔内超声代替放射透视完成手术,避免射线影响胎儿发育。在绿色导管室,医生将直径不足3毫米的超声探头经血管送入袁女士心腔内,通过超声实时引导,消融导管像被装上“导航仪”精准进入心腔内,仅一个小时就明确病灶并成功阻断异常电传导。手术全程未使用X光放射透视,术后第二天袁女士便下床活动。术后半年随访时袁已顺利分娩,且未再出现之前的发作性心慌不适症状。

“相比于传统X射线的‘半盲’模式,心腔内超声技术真正实现了‘眼见为实’!”说起这项技术,凌智瑜教授解释道。在过去介入手术中,医生需通过依赖X光影像间接判断导管位置,如同在浓雾中摸索。而心腔内超声技术则摆脱了对DSA这种大型设备的依赖,在实现零射线手术同时,也像为心脏打开了“探照灯”,不仅能清晰显示心腔内结构、心肌厚度、血流状态,还能实时监测并发症风险,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这种摆脱辐射束缚的手术方式,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提供了手术治疗的新选择,避免了引害怕辐射影响而耽误治疗时机。
从“破冰”到“全覆盖” 心律失常诊疗迈入“绿色时代”
其实,这样零辐射下的绿色电生理介入治疗,早在2019年就已在重医附二院实现,也是西南地区较早开展零射线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中心。而对于绿色电生理的探索,在2002年便已经埋下了种子。当时重医附二院心内科殷跃辉教授率先在西南地区引入Carto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通过三维导航系统定位,进行包括房颤在内的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但当时心腔内超声尚未在国内应用,部分操作仍然需要在X线引导下才能完成,无法做到零射线标测及消融。
2022年以来,科室开始运用ICE在复杂心律失常手术。随着心腔内超声技术与三维标测系统的深度融合,射频消融手术终于获得“立体地图+实景导航”的双重保障:超声探头可直观显示心腔内结构,结合三维系统的精准定位,可在ICE的引导下进行零射线房间隔穿刺,结合高精密度标测电极对心房解剖结构及及电信号的精准重现,可真正实现房颤等复杂心律失常的零射线导管消融治疗。

据统计,近两年来在附二院心内科完成的近百例零射线电生理手术中,已常规开展零射线导管消融,复杂病例占比超八成,其中不乏孕产妇、儿童、高龄患者等特殊群体,手术实现全程零射线、零严重并发症。
“绿色电生理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治疗理念的革新。”凌智瑜教授指出,传统导管射频消融术对X射线的依赖,限制了儿童、孕妇、肾功能不全等特殊群体的治疗机会。而随着技术突破,这类“禁区”正被逐个打破。但是受限于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重庆仅有极少部分医院能常规开展此类手术。作为重庆市心律失常介入质控中心,重医附二院在这方面深耕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在将这项先进技术运用于患者的同时,医院也已经积极推动这项技术下沉,力争惠及更多基层医院及患者。
健康提示:小心心脏的“无声警报”
心律失常被称为“心脏的无声警报”,易引发脑卒中、脑梗塞、心力衰竭等问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及生活质量。在此,医生提示若出现心慌、胸闷、突发头晕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监测。健康人群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其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龄患者更是房颤的易患人群,更要定期做好筛查,一旦有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治疗。
重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团队简介
重医附二医心血管内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中心,重庆市心律失常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殷跃辉教授带领团队在1994年即开展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RAS阻断剂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2001年6月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2002年被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批准为《重庆市心律失常治疗中心》,并于2002年10月在西部地区首次引进了Carto标测系统指导疑难复杂快速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2006年在率先在重庆市成立房颤中心,2010年获批重庆市心律失常重点研究室。2014年在重庆市率先开展了房颤的冷冻消融治疗,2015年在重庆市率先开展了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内外膜联合消融治疗,201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电刺激引导小的心脏神经节消融治疗迷走相关缓慢性心律失常,2021年在重庆率先开展了心房颤动的脉冲消融治疗,是重庆市房颤中心联盟主席单位。

团队有关心律失常的研究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Heart Rhythm,JACC Clin Electrophysiol,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BMC Med等心律失常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中心长期熟练开展国内外最先进的心律失常介入技术: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消融(室上速、房颤、房扑、房速、室性心律失常等)介入治疗、起搏器植入(单双腔起搏器、ICD、三腔起搏器CRT、左束支起搏、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等)以及左心耳封堵及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射频消融等。
(文/马甜)
责任编辑:马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