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戏剧如何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渝陕专家交流碰撞
2025-04-15 07:05:57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从事校园戏剧的同学都应该懂得想象力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恰恰是想象力独到而天生的占有者,他们这个岁数正是想象力极度丰富的时候,世界有限,想象力无限,在风华正茂的年纪用想象力打破时空的概念,直面兜里没钱的挑战,一样可以制作出独具魅力的、极富想象力的低成本好作品。”讲台上,市话剧院原院长、市文学作品表演艺术学会会长郝鹏寿语气铿锵,话音刚落,台下师生纷纷鼓掌。
近日,由市剧协主办、重庆移通学院承办的“‘戏’韵青春梦想 ‘剧’汇强国力量——2025校园戏剧发展对话活动”在移通学院綦江校区举行。现场,来自渝陕两地的专家——郝鹏寿与市剧协副主席、戏剧制作人胡音,西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系副教授、戏剧戏曲教研室主任高字民,以及西安翻译学院教授、表演学科带头人梁丽分别登台,围绕校园戏剧如何高质量发展,从各自的实践出发分享了真知灼见。
新时代校园戏剧要回归美育本体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戏剧在守正与创新间不断传承绵延。陕西高校云集,校园戏剧活动名动全国,高字民正是亲历者和研究者。20世纪80年代末,还在西北大学念本科的他,就投身于陕西校园戏剧品牌“黑美人”艺术节的前身“黑美人”戏剧节,见证了陕西校园戏剧的蓬勃发展。
从校园戏剧的文化特征与历史发展切入,高字民分享了西北大学校园戏剧的特色经验。他认为,校园戏剧的艺术气质决定了这是一种具有非专业的超专业性,且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以立德树人、文化理想为诉求的艺术活动。他表示,在美育新时代,校园戏剧更需要拓展创新,要以戏剧美育更好地服务社会。“戏剧融合”是校园戏剧的重要创新方向,比如“戏剧+学科”的语文剧场、“戏剧+生活”的剧本杀、即兴表演等戏剧形式,同时,校园戏剧要注意去职业化、去奢侈化、去竞赛化、去精英化,让戏剧回归美育本体,真正惠及学生。
一级演员梁丽曾为观众塑造了电视剧《水浒传》中孙二娘等经典形象,她与校园戏剧打交道时间不长,却投入了极大热情,收获了众多高光时刻。她与学生一起排演的《古城大街》《又一个黎明》等作品在多所学校巡演,反响热烈。“校园戏剧是美育的重要一环,教师必须怀有高度的责任感。”表演课上,她除了毫无保留地教学生塑造人物外,还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耐心引导,“校园戏剧高质量发展,作为实践主体,学生的作用至为关键,而学生在校园戏剧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反过来又会帮助他们的人格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
胡音曾与四川美术学院等院校探索校园戏剧的丰富可能性,她建议,高校可利用跨学科优势,在城市舞台中结合科技与艺术开拓校园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她说,跨界创作核心在于多学科协作,以戏剧叙事结合数字艺术、灯光设计、环境戏剧与肢体行为的元素,校园戏剧可以走向公共空间,带来更丰富的沉浸式实验现场体验。
低成本也能打造激荡人心的作品
因为种种原因,成本困境是校园戏剧制作中难以回避的问题。正如本文开篇郝鹏寿所说,校园戏剧制作往往“囊中羞涩”,那么学生们要通过戏剧传递青春的声音,就必须充分调动自身具备的资源去直面成本困境,用低成本一样可以打造出激荡人心的好作品。这些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想象力,是创意。
郝鹏寿特别介绍了源自波兰的“贫困戏剧”,“这种戏剧理论和流派又称为‘质朴戏剧’,它跟低成本戏剧异曲同工,有共同追求,它强调戏剧的本质和精髓,摒弃戏剧中一切非本质的元素。”他以多年前在伦敦英国国家剧院观看《哈姆雷特》的经历为例,“在这样顶级的剧院演出莎翁经典,竟然只有寥寥几个演员,却一样直击人心,我记忆犹新,正如‘贫困戏剧’倡导的:戏剧所必需的就是演员和观众,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舍弃。”
他认为,校园戏剧预算极为有限,那么华丽的舞台、繁复的布景、复杂的灯光和音效等戏剧元素并不必要,创意才是低成本制作的核心,同学们根据现有材料,通过创意突破传统思维,构筑独特的舞台空间,以虚拟的表现手法来助推戏剧的表现力,带来丰富的戏剧体验,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具有舞台魅力的校园戏剧作品。
有了创意,还需整合资源。首先是人的整合,学校不同学科专业都有热爱戏剧的人才,他们是资源整合的强大基础。事实上,今天的戏剧已经出现了多元化多学科融合的趋势。不同学科的戏剧爱好者共同创意、创作、编导、排练,不只话剧,还能碰撞出沉浸式戏剧、融合性音乐剧、舞剧等戏剧作品。
郝鹏寿强调,探讨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打造富有内涵的舞台效果,历来都是很难实现的戏剧命题,对于校园戏剧而言更是如此。“低成本不是低质量,要简约而不要简单。”他建议,校园戏剧依然要坚持剧本为王,哪怕低成本,也要遵循舞台艺术的当代审美趋势,挖掘具有时代精神的故事,尽量靠近我们所追求的戏剧目标。
当天,主题发言环节之后,渝陕两地戏剧界专家学者、导演及相关从业者,还针对重庆高校戏剧艺术传承与创新举行了座谈,并观看了移通学院原创音乐剧《心的回响》。市剧协秘书长刘明惠表示,我市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开展与兄弟省市剧协的交流对话,让校园戏剧生态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绽放不一样的精彩。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欣
责任编辑:徐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