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中梁山、测倾角、挖化石、逛博物馆……渝中区中学地理教师在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华龙网

爬中梁山、测倾角、挖化石、逛博物馆……渝中区中学地理教师在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

2025-04-22 14:16:57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郑琳)中梁山如巨龙盘踞渝州大地,这座被长江与嘉陵江深切雕琢的山脉,既是巴渝千年文明的见证者,更是地质演化的“活教材”。4月20日,渝中区中学地理教师们走进中梁山,在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的专业指导下,以“户外考察+博物馆研学”的形式,开启了一场跨越亿万年的地质探秘之旅。

44bdecdb010fcb21934a1713354fd01
活动合影。郑琳 摄

本次活动由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协同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共同开展,是渝中区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提升地理教师科学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来自求精中学、二十九中、巴蜀中学和复旦中学四个教育集团的50余名地理教师脚踏山川,手触岩层,在实践中解码地球演化的密码,为专业成长注入“地理实践力”,为地理教学采集来自大地的“鲜活素材”。

爬上中梁山,探寻海陆变迁的地质秘密

在首站地质观测点,教师们穿行于白云岩至泥页岩的渐变岩层景观间,指腹摩挲着沉积岩层中凝固的时光密码——那些岩层肌理正是2.5亿年前海洋到陆地的沉积环境变迁的“日记”。当考察车蜿蜒驶过胡家湾采石场时,师生看着昔日矿坑边上蓬勃生长的花草树木欢呼雀跃,生态文明价值观已悄然编织进地理课堂的“经纬”,实现专业教学与“立德树人”同频共振。

DSC_6272
户外考察团沿地层观察灰岩、泥页岩的渐变序列。郑琳 摄
教师手触岩层,感受坚硬纹理。郑琳 摄
教师途中与专家深入交流。郑琳 摄

为直观感受巴蜀湖陆相湖泊环境,教师们手持地质锤,在侏罗系自流井组岩层中挖掘鱼鳞与双壳化石。通过观察、记录对称壳体、坚硬纹理等特征,将“沧海桑田”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证教学素材。海石公园的灰岩石林则是天然示教平台。重庆市地矿局川东南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张鹏以背斜轴部岩层为例,科普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褶皱。教师们则通过专业仪器采集参数,运用摄影技术记录典型地貌,将传统教案中二维的岩层产状示意图转化为三维立体的认知模型。

考察团走进海石公园。郑琳 摄
教师测量岩层倾角。郑琳 摄
教师观察岩层纹理。郑琳 摄

在干堰塘东垭口,教师团队在重庆市地矿局川东南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董孟的指引下,远眺铜锣山与向斜谷地构成的“川东平行岭谷”,并借助地质罗盘测量三叠系须家河组砂岩的倾角、走向,分析隔档式褶皱成因,揭示燕山运动与喜山运动对重庆地貌的塑造作用。

专家示范地质罗盘使用方法。郑琳 摄
教师使用地质罗盘测量数据。郑琳 摄
教师使用地质罗盘测量数据。郑琳 摄

走进博物馆,看遍山城8亿年地质与生命演化

带着野外考察的困惑与发现,教师们走进重庆沙坪坝地质博物馆,在六大主题展厅中展开“时空对话”。从宇宙起源的璀璨星云,到重庆8亿年地质演化历程;从渝州生物群的鱼化石阵列,到矿石标本墙的“大地调色盘”,声光电技术与实物展陈交织,让野外看到的岩层、化石、地貌在时间轴上精准定位。当海石公园的背斜实景与博物馆的褶皱模型重叠,当亲手挖掘的双壳化石与展陈的古生物标本呼应,零散的地质知识在时空坐标系中逐渐清晰,构成完整的认知拼图。

经过一天的参观考察后,中梁山“一山三岭二槽”的经典地貌已化作教师脑海中跃动的立体图谱。那些沿途流淌的生态修复故事,那些岩层里封存的演化密码,正在转化为课堂里鲜活的地理叙事——青山纵隔的壮美,层峦叠翠的生机,清流激湍的灵动,草长莺飞的嬗变,将成为新时代学子读懂家乡的启蒙诗篇。“中梁山的每一块岩石、每一道褶皱,都是鲜活的教学资源。”活动尾声,教师们与地质专家进行研讨,就“如何将专业地质语言转化为中学地理知识”展开头脑风暴。

DSC_6230
渝中区高中地理教研员许方林在启动仪式上发言。郑琳 摄

渝中区高中地理教研员许方林表示,本次活动旨在落实《重庆市渝中区建设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工作方案》中关于“用好用活社会大课堂”“拓展科学类课程资源”“提升科学类(地理)教师队伍素养”等任务要求,通过创新教研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助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们表示收获颇丰,未来也将带领学生到户外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推理中,感受地理学科的实践魅力。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