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亩产近万斤!“智慧大脑”种小番茄 科技赋能农业新体验
2025-04-22 18:47:01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通讯员 邓越月 丁怡然)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从看天吃饭到人造环境,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靠人眼到靠“云眼”……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无人机天上飞,传感器地下钻,种地老师傅们集体变身“数据指挥官”。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潼南太安镇的奉民菜园基地,闻到“AI智能大棚”里弥漫着番茄的香甜气息。在这里,番茄藤蔓足有2米多高,一串串小灯笼似的番茄悬挂其间,饱满丰盈的果实从绿色、黄色到红色呈渐变色挂在枝头。
“基地里的小番茄植株茁壮、果实绿色有机,一般小番茄的甜度只有7-8度之间,而我们基地的小番茄甜度达到了10-12度,果农和消费者反馈都不错。”杨军介绍,基地主要种植银河系列小番茄,采用双秆整枝法,平均高度可生长至2米、达到单杆十穗果产量,每串果实精准控制在12至16颗之间,预计今年产量55-60万斤,亩产值达4万—6万元。目前,该“AI智能大棚”第一穗果正以订单形式抢先上市,除供应本地需求外,还销往四川、重庆等周边市场。
小番茄受到市场欢迎的背后,来自于数字化提供的“养分”。
和传统种植不同,小番茄的生长过程,实现了从育苗到收获的全周期智能化管理。“我们的番茄新鲜又好看,受到市场欢迎。这个产品也展现了我们数字化种植的优势。”杨军说,一串番茄上的果实成熟时间不同,一般是最接近主枝条的果实先成熟,依次至末端,比如第一穗果成熟、第二穗果变青、第三穗果开始挂果、第四穗果开花的阶梯式逐渐开花挂果,“我们通过科技种植控制中央大脑可以保证番茄到消费者手里时,状态均匀,不会有上端果实已过度成熟而炸裂、下端果实还未成熟的情况。”
在种植智能温室中,无数的传感器成为中央大脑的“眼”和“鼻”,时刻监测着温室中的生长环境。在大棚外部,大屏幕实时监测着光照、温度、湿度等各项环境数据,这些数据由分布在棚内的水肥一体机、雾化机、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采集传输;大棚内部,每一颗小番茄都享受着“VIP待遇”,温湿度传感器24小时监测环境波动,光照强度随日出日落自动调节,二氧化碳浓度根据植株呼吸节奏精准匹配,水和营养液则通过管道直接滴灌到作物根系。
“基地的智能温室采用数字化控制系统,从种苗定植下去开始,安装在温室内的各类传感器就会对光、热、水、肥、气等数据进行采集,并根据数据模型自动调整。”杨军边说边走向大棚一角的“物联网与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技术系统”,只见他轻点操作按钮,不同品种番茄的施肥量和滴灌频率就设定好了,“有了这些智能帮手,菜园水肥使用量减少了30%—50%,生产效率提高了好几倍,当检测到番茄苗缺乏钙磷钾等微量元素时,还能通过智能预警系统精准识别、迅速生成防治方案。”据介绍,目前基地种植面积近百亩,大棚内布局了300余个传感器,200余个控制器,实时记录植株从定植到采收的全过程,每天收集30多万条数据。
据了解,近年来,潼南已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区县级“数字农业大脑”,实现全域260万个地块、27个土地图层、35亿个地块属性数据,无缝叠加在“一张图”上,实现“智能分析”“智慧管理”,让农业生产实现“看得见、管得着、调得动”。区农业农村委主任胡广建表示,将加快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业”模式,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让数据更加精准,管理更加高效,预警更加智能,用“数字农业大脑”赋能潼南产业,实现种得好、管得好、卖得好。
责任编辑:董霞


- “我”在重庆当“网红” | 民主村“老友记”
原创|2025-04-22 06:00:00
- 长图 | 让世界倾听新重庆的“好声音”
原创|2025-04-21 19:52:49
- 爬2000级石阶登寨、下山再吃口张鸭子 文旅达人在梁平的探险与美食体验
原创|2025-04-21 20:56:54
- 直播回顾 | 重庆市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2025-04-22 15:00:42
- 感动竹林人物⑨|“商业革新者”邬蓝飞:将生态融入办公 将人文进行到底
原创|2025-04-22 16:19:23
- 感动竹林人物⑧|张叶舟:愿为一方平安赴汤“蹈火”
原创|2025-04-22 16: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