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黄桷坪:艺术赋能社区 青年共筑未来 ——“黄桷五四派对”探索老街活化新路径-华龙网

九龙坡黄桷坪:艺术赋能社区 青年共筑未来 ——“黄桷五四派对”探索老街活化新路径

2025-05-07 16:34:41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通讯员 张梦雪)当五四精神与社区老街相遇,当青年创意与社区更新碰撞,一场以艺术为纽带、以青年为主角的社区活化实践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展开。5月4日,“黄桷五四派对——艺术唤醒社区,复活黄桷老街灵魂”青年志愿者主题活动圆满落幕。这场由多方联动的创新实践,通过艺术介入、参与式设计等方式,让青年学子从城市更新的“旁观者”转变为“社区美学主理人”,为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高创意”的实践路径。本次活动吸引了15名来自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在专业导师引导下,通过艺术介入与参与式设计,为黄桷坪街区活化提出创新提案,实现青年与社区的“双向奔赴”。

向志愿者们介绍涂鸦活动及涂鸦街项目带来的城市更新成效。通讯员 张梦雪 摄
向志愿者们介绍涂鸦活动及涂鸦街项目带来的城市更新成效。通讯员 张梦雪 摄

作为重庆市最具人文底蕴的街区之一,黄桷坪街道承载着工业时代的城市记忆与川美艺术基因的双重烙印。随着城市更新进入深水区,如何让老街既留住“烟火气”又焕发“年轻态”,成为摆在社区治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黄桷坪街道团工委在共青团九龙坡区委的指导下,联合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三角道社区、异洲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等单位,以“黄桷驿站”为枢纽,搭建起“社工+社群+高校”的三维联动平台。

活动特别引入行家学社CSA(社区支持艺术)技术引导专业导师,形成“专业导师+在地居民+青年志愿者”的共创机制。来自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环境设计系、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等不同学科的青年志愿者深度互动,“我们不仅要让青年了解社区更新的理论,更要让他们运用所学参与专业志愿服务,在更加有深度的专业化志愿服务过程中,强化学科理论基础,同时找到参与社区公益的获得感。”活动总策划人介绍道。

志愿者们交流讨论。通讯员 张梦雪 摄
志愿者们交流讨论。通讯员 张梦雪 摄

活动当天,15名青年志愿者在三角道社区胡英书记的带领下开启“涂鸦之旅”,胡书记向志愿者们介绍涂鸦活动及涂鸦街项目带来的城市更新成效,志愿者们用心聆听,“这些建筑肌理里藏着城市美学的密码。”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城市形象专业的陈若瑶在分享中说道。来自行家学社的校外导师结合上海长宁区生境花园的生态共建、深圳盐田IP合伙人的文旅融合案例,剖析“如何让老社区活起来”的实践逻辑。“生境花园通过居民共治将废弃绿地变为生态课堂,盐田IP以在地文化孵化商业品牌,这些经验为黄桷坪提供了新思路。”导师分享引发青年热烈讨论。在案例启发下,青年志愿者分为三组展开头脑风暴,围绕黄桷坪街道涂鸦文化的更新建设进行共创研讨:志愿服务组提出“社区艺术积分计划”,将墙绘维护、文化讲解等服务转化为可兑换的非遗体验资格的想法;微更新设计组针对涂鸦分区管理提出了路标设计、交互式打卡环保循环涂鸦装置、自主环保涂鸦材料领取等建议;新媒体传播组策划“黄桷记忆”公益短视频拍摄,建议通过短视频记录涂鸦文化创作过程故事、发起#老街改造家#话题传播街区魅力。

大合照。通讯员 张梦雪 摄
大合照。通讯员 张梦雪 摄

在五四青年节的特殊时点,这场活动展现出超越寻常社区服务的深层价值,对青年而言,他们在真实场域中完成了从课堂理论到社会价值的跨越,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陈洁教授表示将加强校地合作在“社工指导+专业成长”的合作共建,推动环境设计、视觉传达、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实践课程与社区更新项目深度基层治理场景融合,推行“真问题真实践”教学模式转型。“学生在社区就是设计师,方案落地就是毕业成果。”陈洁教授透露。

这场五四青年节的特别派对,以艺术为媒介,让青年从城市更新的“旁观者”转变为“主理人”,3小时的共创虽短,却为黄桷坪埋下可持续更新的种子——当模块化装置落地街角,当短视频传播匠人故事,青年与社区的对话将持续生长,正如志愿者冉子怡所言:“我们不是在改造老街,而是在唤醒它沉睡的基因。”这或许正是社区更新的真谛:让青年与历史共鸣,让创意与烟火共生。

责任编辑:石月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