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六旬农户二十年托起瘫痪小叔的“生命方舟”-华龙网

武隆:六旬农户二十年托起瘫痪小叔的“生命方舟”

2025-05-20 16:03:37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通讯员 杨丹 罗雪琴) 在武隆火炉镇车坝村,只要提起吴祥树,从村支书到邻里乡亲,没人不竖起大拇指——

“她这些事,一般人做不到!”

“几十年了,从没听她抱怨过一句。”

……

这个61岁的普通农妇,凭什么让全村人夸好?

“进了张家的门,就是一家人”

见到吴祥树时,她正给小叔子张玉明煮早饭。灶火映在她黝黑的脸上,皱纹忽深忽浅。锅里,鲜美的抄手在开水中打着旋儿,即将出锅。

趁着间隙,吴祥树在围裙上抹了把手,转身走进里屋。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她,两脚分开站立,双手熟练地托住张玉明的腰,一声“起”,140斤的瘫痪汉子便稳稳地落到轮椅上。

这样的动作,吴祥树重复了二十年。

2004年2月,29岁的张玉明在浙江打工时从脚手架坠落,高位截瘫。“医生说老四(张玉明)挺得过当晚就能活,挺不过去就准备后事。”大哥张玉文和吴祥树揣着2000元积蓄赶到医院时,这个消息让两口子如遭雷击。

那晚,张家三兄弟和吴祥树垫着破铺盖守在走廊,硬是熬到天亮。

张玉明捡回了一条命。老板凑的12万元医疗费很快耗尽。虽然法院判决赔偿32万元,但老板已拿不出钱了。

“外地人耗不起。”2004年6月,在医院治疗3个月后,张玉明的父亲和妻子无奈地将他接回了老家。

“只要人还在,日子就能过”

回乡后,张玉明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

起初,张玉明被安置在二哥张玉田家中,由父母照顾。但年底又因各种原因被接到吴祥树家中。三兄弟虽商量好轮流照料,却因各家困难未能实现。

张玉明红着眼说:“嫂嫂,我就想在这……”

吴祥树就这样挑起了照顾小叔子张玉明的重担,这担子一挑就是二十个春秋。

2005年,公公去世后,吴祥树再未出过远门。一家人靠丈夫张玉文在外打零工和低保补贴过日子。

“那个时候,鸡叫就起床,七、八亩地一年只用两袋化肥,日子还是过来了。”吴祥树搓着粗糙的手,笑得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

二十年如一日,她像个陀螺似地转着。

每天摸黑起床,用瘦弱的臂膀托起140斤重的小叔子,咬着牙帮他翻身擦拭、处理大小便。细小的胳膊常常使不上力,憋得满脸通红。给小叔子洗一次澡,汗水浸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地里的庄稼也不等人,裤腿上的泥点子还没干透又得赶回家生火做饭,晾衣绳上永远飘着刚换下的床单,家里还有一双儿女需要照顾。

谈及那些苦日子,吴祥树语气轻快,平静得仿佛在唠别人的家常。

有人劝她:“又不是亲弟弟,你管那么多干啥子?”她只回一句:“谁让他喊我一声嫂嫂。”

怀孕的妻子出走,自己又落下残疾,张玉明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个拖累,绝望时,曾想轻生。

那时,是吴祥树拉着他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说:“只要人还在,日子就能过。”

张玉明永远忘不了那段至暗岁月。他整日直勾勾地盯着房梁。

直到那天,吴祥树发现他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女儿刺绣的手指翻飞,彩线在指尖灵巧缠绕。张玉明盯着那手指,看得出神。从此她赶集总捎回彩线布头。渐渐地,那些彩线在张玉明指尖也翻出了花样。当第一双鞋垫卖了50元钱时,张玉明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2019年我刚上任时,还以为是她亲儿子,人也很精神。”火炉镇车坝村支部书记罗娅琴嫁到村里后一直在外务工,她回忆,当上村支书这些年,从没见吴祥树到村里诉过苦,张玉明也总是乐呵呵的。

如今,张玉明每月有900元补贴,村里又给大哥张玉文谋了个收垃圾的活路,一月跑两趟,一年能挣1500块。张玉文平时在江口镇打零工,一天也能挣上200块。吴祥树说:“日子嘛,肯定会越过越好撒。”

当问起张玉明有什么话想对嫂嫂说时,这个笑起来憨憨的汉子,手掌在膝盖上搓了又搓,最后只憋出一句:“要不是我嫂嫂,我可能早就没得了。”

二十年,七千多个日夜。这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村妇女,用脊背担起了这个家。

吴祥树背驼了,发间染上了花白,但她每天依旧准时出现在灶台前:“只要我在一天,就管他一天。”

责任编辑:董霞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