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多元共治 江津区双福街道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华龙网

数字赋能+多元共治 江津区双福街道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

2025-05-28 15:57:39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通讯员 程雅琦 蒋爽)在数字重庆建设的大背景下,江津区双福街道创新构建"数字赋能+多元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机制重塑、数据共享和AI赋能,打造出既有"智慧大脑"的精准高效,又具"以人民为中心"的温暖情怀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智慧治理:科技赋能城市管理新范式

“我们将占道经营识别算法加载到这个摄像头,将车辆违停监测算法加载到那个摄像头。”双福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在恒大南路重点治理街区一边演示一边介绍。

这种智能感知+AI算法赋能的模式,不仅大大减少我们执法的人力和无效巡查,还大幅提升了问题处置效率,还让城市秩序得到及时有效的规范并实现24小时无人巡查监管。

在王家湾还房小区,智能摄像头24小时“盯守”各主要出入口和消防通道。“一旦有车辆违停或规模性人群聚集,基层智治平台就会自动触发预警事件到基层治理中心,中心1分钟迅速分拨给社区网格和街道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处置,做到问题隐患早发现、早处置。”社区书记介绍,数字赋能让还房安置小区自治有了更足的底气,也让基层治理更精准高效。

近年来,双福街道坚持急用先行,围绕城市治理、惠民助企、除险固安,充分发挥一体化平台归集的12.8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含5200余个摄像头)和辖区无人机设备等资源作用,通过拖拽智能要素超市算法到感知设备的方式,加强AI算法赋能,初步探索了临街商铺一件事、还房小区智管、内涝防汛多跨协同处置等平战结合综合应用场景,加快形成基层智治基本能力。

协同治理:三务融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作为重庆市典型超大镇街,双福街道面临流动人口多、业态复杂等治理难题。为此,街道创新建立"政务、警务、服务"三务融合机制。

在双福国际农贸城,一场运费纠纷正在考验基层治理者的智慧。4月4日傍晚,贵州司机尹某因5534元运费与货主王某争执不下。基层治理中心接警后,1分钟内完成分拨,5分钟内农贸城巡区服务点的处置队伍就到达现场。

当现场调解陷入僵局,处置队员将双方引导至200米外的巡区服务点。在这个汇集了公安民警、商会调解员、人民调解员、市场管理人员等多方力量的调解站,通过调取货运单、交易记录等电子证据,经过调解员对双方人员的耐心沟通,不到40分钟就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以前这种纠纷可能要闹1-2天,现在有了‘基层治理指挥中心+1个巡区服务点+14个现场服务中心’快响服务工作体系,走到哪个服务点都能快速解决。”市场商户纷纷点赞。2024年以来,农贸城已成功调解纠纷1643件,涉及金额500余万元,街面警情同比下降59.2%。

“民生无小事,在各类复杂的基层治理难题面前,我们只有真正沉下心倾听群众诉求,多谋划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办法,才能有的放矢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双福街道党工委书记施建飞介绍,街道以基层治理中心为“主阵地”,结合移动办公、入户走访、电话问访等,整合一体化智治平台、公安情指行、民呼我为等各类事件受理渠道,实行事项信息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真正发挥好基层治理中心指挥终端、基层中枢的实战作用。

在此基础上,街道结合“141”基层智治体系基本能力建设,将非警务警情分流机制,迭代升级为政务、警务、服务 “三务融合”工作机制,即治理中心将各渠道收集的事件,按照政务、警务、服务事件进行精准分拨,涉及刑事、治安、交通类警情分拨给平安法治板块公安机关牵头处置,涉及政务类、服务类事件根据事态和性质,分别交由24小时屯兵7个巡区服务点的街面快反处置队、四板块职能岗位或社区、网格牵头处置,所有事件均实现高效闭环处置。

这不,一场生命危机干预的成功,真正体现了“三务融合”的实战实效。

凌晨十二点的嘉裕国际小区,一场生死救援正在上演。网格员李朝梅接到嘉裕东区有人要跳楼的微信消息。得知消息后,李朝梅立即核实有关情况,初步了解到是2-4-1住户邱女士因丈夫赌博欠债欲跳楼轻生,并立即向基层治理中心报告。经中心研判这是一起需要社区网格、民警、物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事件,就立刻调度就近屯兵米兰小镇巡区的民警、政务队员5分钟内赶到现场,同时,要求网格员联系物业人员协同配合前往现场处置。

“邱姐莫冲动,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李朝梅来不急喘气歇脚,一边开始安抚情绪崩溃的邱女士,一边查看日常走访对该户记录的笔记。她发现邱女士有抑郁病史,家庭经济困难,加之丈夫潘先生迷上网络赌博输了钱,导致情绪崩溃。警务、政务队员到达后,也一同参与劝解疏导工作,经过约半小时对夫妻俩的劝导,终于把邱女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为了这个小家庭能步入生活正轨,在事后的一段时间社区网格还持续跟进服务:为潘先生介绍工作、为邱女士安排心理辅导、为孩子申请助学金等。如今,这个家庭已重回正轨。

暖心治理:网格服务彰显为民初心

周三上午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兰馨苑小区李婆婆的家中。88岁的李婆婆正为养老金认证发愁:“我这腿脚不方便,养老认证好老火哟。”这时,熟悉的敲门声响起,网格员张雪梅带着工作手机上门服务。

“李婆婆,我们换个角度,对,就这样看着手机。”张雪梅半蹲着身子,耐心调整认证角度。第一次识别失败时,她立即轻声安慰:“不着急,我们慢慢来。”当“认证成功”的提示音响起,老人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这就好了?”

这一幕背后,是双福街道充分发挥“1+3+N”网格队伍作用,依托基层智治平台加强对辖区22类3237名重点人员的日常走访关爱服务的体系在支撑。去年以来,网格员在常态落实“6+1”任务基础上,采取“主动服务+点单服务”的方式,积极为群众开展代办社保、困难人群救助申请、代跑腿等服务8700余件次。

“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养老金就是‘活命钱’,迟发一个月都是大事。”张雪梅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服务情况时说道。阳光斜照在楼道里,映照出基层工作者为民服务的初心。

网格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网格服务是让人民群众感受社会治理效能和温度最直接的方式。为了更好服务辖区老百姓,双福街道积极探索实践“网格+”行动,吸纳水、电、气、讯、在职党员、人大代表、高校、物业等1300余人进入网格“N力量”。通过首创“福管家”物业纠纷诉前调解机制,调解物业纠纷215件,涉及金额200余万元;探索“网格+志愿服务”,开展活动310场;探索“网格+人大代表”机制,协调解决矛盾纠纷和民生问题26件;探索“网格+圈群”机制,网格力量全面融入2000余个网格微信群,覆盖居民率达98%,2024年以来累计解决群众诉求民生问题1360余件,真正做到民心在网格聚集、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服务在网格拓展。

"我们要让数字更有温度,让治理更贴民心。"街道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基层智治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治理中心示范建设,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双福街道的实践探索表明,基层治理现代化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赋能作用,更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这里,数字化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而是饱含温度的民生工程;网格员不仅是基层治理员,更是群众的贴心人。这一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责任编辑: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