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消融“脉”动未来 重医附二院引领房颤治疗迈入零射线“心”时代
2025-05-30 20:50:04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 从三年前不明原因的心慌胸闷初露端倪,到一年前确诊心梗植入药物球囊,再到如今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电图再次拉响警报,这样的心慌与沉闷感一度让59岁的谢先生焦心不已。
如何才能让这颗饱经风霜的心脏重焕生机?考虑到谢先生既往的冠心病介入史,以及追求治疗安全性与精准性的迫切需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二院)心内科殷跃辉教授、凌智瑜教授团队经过充分评估给出了破局之钥——通过一场全国首批零射线指导下VARIPULSE脉冲消融手术,实现了精准三维定位和全程无射线安全消融。这场手术的顺利开展也标志着西南地区房颤治疗正式迈入“三维可视化脉冲消融”的绿色精准新时代,为无数像谢先生这样寻求更安全、更舒适治疗体验的患者带去了福音。


术中,当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CARTO 3)与脉冲电场消融(PFA)深度联动,构筑出跃动的立体心腔,此时导管如灵巧的探针,在零射线环境中精准游走。70分钟后,当最后一处异常电信号在脉冲电场中湮灭,谢先生的心脏重归平稳节律。术后次日,谢先生已能自行下床活动:“就感觉睡了一觉起来后,胸口的大石头突然被搬走了,整个人都能畅快呼吸了!”

“这项技术在西南地区甚至全国来说都是领先的,真正实现了三维融合技术赋能精准消融:一是让术者多了‘三维透视眼’。三维精准标测系统可实现实时解剖重建让消融路径毫厘可循,而且还能局部阻抗反馈确保电极完美贴靠,有效放电;二是真正实现了零射线新纪元。原来的精准定位都得靠射线辅助,但该技术可以在零射线环境下操作,不仅摆脱了对大型放射设备的依赖,让医护人员卸下了30斤重的铅衣,更让孕妇、儿童等特殊群体重获治疗希望;三是手术更加安全高效。术中肺静脉隔离仅5分钟/支,手术时间更是大大缩短。而且欧洲inspIRE研究也证实,该技术导致的包括肺静脉狭窄、心房食管瘘、血栓栓塞等在内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几乎为零,临床成功率近80%!”说起该技术的优势,重医附二院心内科凌智瑜教授解释道。
谢先生此次的顺利手术,正是重医附二院心内科多年来致力于发展“绿色电生理”技术、引领无射线介入治疗新趋势的一个生动缩影和最新成果。就在近日,在绿色电生理(极低/无射线)技术培训及考核项目组公布的第三批评估结果中,重医附二院心内科成功获批成为全国第三批、重庆首批“绿导电生理中心”。与此同时,该科室的凌智瑜、肖培林、陈伟杰、熊青松、张波五位专家更是凭借精湛的技术和规范化的操作,在全国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同步获评“无射线房颤术者”资质。
这一双重认证,不仅是对该科室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特别是在复杂房颤零射线消融方面技术实力和领先地位的权威认可,更标志着重医附二院正式跻身全国绿色电生理技术“第一梯队”。

据悉,作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心律失常治疗中心、重庆市心律失常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级房颤示范中心、胸痛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近年来,重医附二医院心内科在殷跃辉教授、凌智瑜教授的带领下从早期引入三维标测系统大幅降低射线量,到成熟应用ICE技术实现房间隔穿刺等关键步骤零射线,再到如今率先应用全球领先的脉冲消融技术并实现完全无射线下的房颤消融,科室完成了一条清晰且坚定的“去射线化”技术进阶之路。如今随着标准化无射线绿色电生理中心的建成,为房颤等复杂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更安全、更精准的解决方案,尤其是为辐射敏感人群筑起生命屏障,已成为科室的特色名片之一。

“绿色电生理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说起未来科室的发展,凌智瑜教授表示未来重医附二院心内科将继续依托其强大的临床科研实力和对前沿技术的不懈探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这一创新成果惠及更广大患者。
(文/马甜)
责任编辑:马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