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书记的一天丨沙坪坝街道一心村社区书记何静:我的“办公室”在路上-华龙网

社区书记的一天丨沙坪坝街道一心村社区书记何静:我的“办公室”在路上

2025-06-06 16:28:47 来源: 沙坪坝发布

开栏语

每个人都是时光里的叙事诗,每座城都是时代笔下的答卷人。

当前,沙坪坝正聚焦聚力贯彻“六区一高地”、落实“四大定位”,干字当头、唯实争先,以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在嘉陵江边书写着新的时代答卷。城市是肌体、社区是细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背后,蕴含着基层一线的奋斗故事。这故事里,浸透人与城市的生活点滴,诠释沙坪坝的动人底色。即日起,沙坪坝区融媒体中心开设“社区书记的一天”专栏,透过他们的日常工作剪影,展现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落笔叙事中,触摸最具烟火气的民生脉动,见证基层干部用初心浇灌的幸福之花。

今天,我们走进沙坪坝街道一心村社区,看看社区书记何静的一天。

我的“办公室”在路上

当初晨的微光还未唤醒城市的每个角落,沙坪坝街道一心村社区壹心巷里已经很“忙碌”了。这条连接着沙正街上大中小学、三峡广场商圈的巷子里,因为老旧小区多、陪读家庭多,上班的、带娃上学的、结伴买菜的……人们在这条不到400米的小路上像不断线的水,川流不息。

此时,与壹心巷一起“醒来”的何静,早已忙碌开来。“80”后的她,是土生土长的一心村人。2020年,她当选为社区书记、主任,从“原住民”成为“社区当家人”。

“这条路,就是我的办公室,这里就是我的移动接访台。”习惯在这里摆“游摊”的何静总是笑着说:“这个点儿,送娃回来的老人家们,总会给我“告密”点什么”。

这些向何静的“告密”,有小区设施坏了、墙砖掉了有安全隐患要安装个提示牌等问题反映和发展建议,也有娃儿教育不好管、最近哪里新开了店铺等家长里短。何静总会认真的记下,在学装潢艺术的她眼里,这些意见建议,跟社区里青年创业者的咖啡香、孩童的欢笑声、老人的太极拳一样,都是大家一同勾勒的社区空间艺术。

“拆除的不仅是有形的围墙,也是无形的心墙”

一心村片区以前是重庆制药机械厂厂区,现在有6000多户、常住人口1万多人。大家都说,在一心村,没点能耐,是当不了书记的。而何静,不仅当了,还当成了让居民们心服口服的“包打听”。在社区,无论走到哪里,总有居民与她打招呼、拉家常、问点啥。这看似寻常的背后,是何静与社区干部一点一点用心换来的。

一天早上,何静如往常一样送孩子上学后,走在壹心巷上。这时,一位居民拉住了她。原来,壹心巷一边是新建小区、另一边是老旧小区友谊村,友谊村往壹心巷方向遗留了一面围墙,这堵墙成了一个“火药桶”。

只见有居民反映墙的事,路过的其他几个居民也围了过来,大家七嘴八舌“吐槽”着这面堵路又堵心的墙。

“小何,这堵墙让我们出行很不方便。要去下面的车站要绕很大一个圈。”

“书记,这堵墙不仅堵住我们的出行,还仿佛是一面划分差距的墙。难道我们住在这边的人,‘硬’是比不得那边的人吗?”

……

“请大家放心。这个问题我们社区一定解决。”就在壹心巷路边,何静把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召集起来,现场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现场研究可行的办法。不久,何静努力抓住全区城市更新老旧改项目覆盖和“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打造的契机,在街道的支持推动下将这面墙拆掉了。

看着当初的围墙变成了绿化带,居民们直说:“小何书记有能力、有爱心,遇到难事不会‘梭边边’,我们信得过她。”

居民反映的问题当然不仅仅是一面墙,社区为群众解决的问题当然也不单单是一面墙。如今,在这条路上:修缮一新的壹心花园成为周边居民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街道开展“树下音乐会”和“青年脱口秀”等文化活动的场地之一;友谊村老旧小区安装的车闸系统,解决了该片区乱停车问题;增设的24小时便民智慧生活馆,有无人零售、自助早餐和热饮、自助打印设备等,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而在社区巧匠坊,周一到周日,轮流为居民提供义剪、义诊,修鞋、补衣服,家电维修、配钥匙等家门口的便民服务……

老厂区不是城市的伤疤,而是记忆的基因库。一心村拆掉的是一面围墙,建起的是代际共融的桥梁。壹心巷呈现出的变化,是群众感知到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焕新图景。

“自己的社区自己建,要让居民自己当主角”

还是在壹心巷这条路上,何静还将一栋危房“化腐朽为神奇”。

在壹心巷的路边,有一处户外议事角,平时,何静总在这里向大家宣讲政策、收集建议。

议事角不远的上方,过去有一栋老厂区留下的危房,街道将它重新修整、盘活后准备对外招商,拟打造阳光观景城市青年会客厅。这天,何静正在议事角向大家讲述一心村的历史沿革:“1943年,丰子恺在一心村盖起了沙坪小屋。1980年,随着高考恢复,一心村聚集了大量的大学生……”何静边介绍边对眼前的这栋小楼有了想法。

在路上,何静“逮”住了同样是“80”后的居民小白。何静把一心村的历史故事、街道对小楼的规划等一股脑儿地说给小白。两人一拍即合。

“现在沙坪坝街道很有年轻的氛围,比如建筑巷的打造。我本来就打算在附近投资,听了何书记的介绍,我当时就心动了。”说干就干,小白把项目同时介绍给了“90”后的合伙人游老师,小白、小游两人还专门到外地考察类似的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游主导的策划书、打造方案以最高分最终通过街道组织的公开方案评审,很快就会完成室内装修施工。

除了危房的蝶变,在一心村社区老旧楼栋的电梯加装上,居民也是自己的主理人。在加装电梯的过程中,面对少数居民的质疑和反对,不少居民主动站出来,有的牵头收集居民意见、有的梳理电梯资料、有的发放宣传材料……大家齐心协力做工作、解难题,确保了电梯加装项目的顺利进行。“街道全域已经安装了69台,其中重大校内社区安装了43台,我们一个社区也安装了20台”,何静说,要把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得够远,还得靠广大居民参与自治。“自己的社区自己建,要让居民自己当主角。”

为了推动基层自治,何静先发动社区的党员带头,通过这支党员队伍深入群众,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每周,社区要组织3-5场法治、文明、发诈等各类活动,利用人大立法孵化点、“和顺茶馆”、壹心巷议事角等居民议事协商平台开展群众意见建议收集。全覆盖走访社区楼栋、商户、企业、困难群体。

社区的努力,居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居民们说:“以前觉得社区是‘管’我们的,现在觉得我们是‘建’社区的。”现在社区已建成16个综合网格,89个微网格,6支红岩服务队,这张覆盖全社区的自治网络,让居民们从“旁观者”转变为了“参与者”。

“通过数智赋能,让服务在网路上‘长出眼睛’”

一心村社区有20名社区工作人员,面对着1万多人,有段时间,居民们的意见、咨询让何静多少有点“分身乏术”。

于是,何静把“办公室”不仅搬在真实的路上,也搬进了数字的网路上。16个网格群、商户群、企业群……何静手机里加了50多个社区邻里的微信群。

“门禁系统反应不灵敏了,请协调相关部门修一下。”“小区垃圾能不能多增加清理频次。”……居民的诉求发到群里,都能得到及时回应和有效解决。这样的微信群作为社区的服务网,一端连着社区,一端连着居民。“有事请微我”成为一心村社区践行新时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做好基层社区治理工作的新实践。

但微信群也有“忙不过来”的时候。

何静手机里50多个微信群每天有上千条群众信息。“楼上厕所的水漏到我家吊顶上”“社保怎么接续哟?”“附近学校的招生政策是什么?”……特别是下午下班的时候,也是居民下班回家的时候,不少诉求就“拥堵”在这档口。

“141”基层智治平台解了何静的难题。面对社区治理难点,数智赋能,让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有温度的“社区管家”。

刚进壹心巷,细心的人就会发现路边张贴着“AI数字网格员”的头像和二维码。“AI数字网格员”收入了常见的300多个高频事项,诸如社保、医保、就学、交通等等问题,老百姓可以24小时咨询。何静说,现在一些常见问题,居民自己在线上就能了解,不用再跑到社区反映。

在居民主动使用“AI数字网格员”解决问题的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也在“双向奔赴”,利用基层智治,从“接诉即办”走向“未诉先办”。沙坪坝街道投入的“违停智能预警”等特色应用在一心村社区都已铺开。车辆在背街小巷违停了、居民将电瓶车推进了电梯、垃圾桶里的垃圾冒桶了……数字后台立即就有预警。何静介绍,类似这些智能运用设备,一心村社区现在已安装了11套。社区工作人员“分身乏术”的问题不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也争取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一心共建“一心”。社区干部“一心为民”的承诺刻进了老旧社区的蜕变里,群众调动起来的积极性,让“一心村”的每块砖瓦都浸润着共治共享的温度。这里没有惊天壮举,只有用脚步叩响民心的坚持——当干部群众心心相印,再小的社区也能奏响时代强音,这或许就是“一心”共建“一心”最动人的注脚。

夜色如墨,万籁转寂。结束一天的工作,走进卧室,已是深夜。何静揉揉酸酸麻麻的小腿,躺在床上又拿起了手机。“141智治平台,可以让我们24小时走在居民中间。”何静说,“晚上睡觉前,我习惯再看看微信群、看看智治平台,有消息一定回复了再休息,让1000条消息清零,不让居民发来的信息‘过夜’。”

记者 王粲

责任编辑: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