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扎根双江镇:科技赋能花椒产业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5-06-12 10:37:16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编者按:
在2025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即将启动之际,重庆市作为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先行区,聚焦“学有榜样,行有方向”,持续深化终身教育特色品牌培育与典型推介,推动“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理念深入人心。新一批“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和“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脱颖而出,他们或以多元化的学习精神点亮人生,或以特色鲜明的创新实践树立标杆,生动诠释了“学无止境”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凡追求。这些榜样和品牌,是重庆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纵深推进的缩影,更在服务超大城市治理效能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赋能文旅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形成示范效应,为区域特色发展注入新动能,引领终身教育发展新格局。我们期待,通过这组“星”光熠熠的系列报道,进一步激发全民学习热情,助力重庆构建更高质量、更具辨识度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1眼TV-华龙网讯(李佳妮)清晨五点的双江镇,晨雾中那个手持智能测土仪的身影,已成为万亩花椒基地最独特的风景。张升平——这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高材生,用八年时光完成了从都市精英到乡土专家的华丽转身。2020年初到双江时,他三个月内十余次往返江津“花椒之乡”,将江津矮化密植技术改良为适合当地的“立体管护法”,使花椒坐果率实现翻倍增长。
跨界转身:从清华学霸到“花椒教授”
当这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高材生放弃城市高薪工作,选择扎根双江镇时,不少人都投来疑惑的目光。如今,他已成为当地花椒产业的“科技大脑”。 在联耕农业公司的档案室,保存着他初来时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株花椒的生长数据。72岁的刘德贵老人至今记得:“当初他蹲在地里给死苗‘把脉’的样子,活像个老中医。”如今,这个曾被质疑“戴眼镜种地”的书生,已成为乡亲们交口称赞的“张技术”,他研发的生物诱捕法让农药使用量锐减38%,花椒品质却显著提升。

数字革命:47项标准重塑传统农业
张升平团队开发的“花椒产业标准化考核体系”,将抽象的农事活动转化为47项可量化指标。2023年,丁沟村因连续三个季度考核垫底,村两委带领产业工人赴先进村取经,半年后该社区鲜花椒亩产从210公斤飙升至287公斤,成为全镇提质增效的典范。
这场静默的革命不止于田间。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把脉,每亩节约成本200元;引入“无人机吊运”服务则以高效便捷的姿态,将作业周期缩短了40%;打造“清华花椒”品牌,产品溢价达普通花椒1.3倍。2024年,双江镇鲜花椒产量突破534吨,产值达320万元,带动263名村民稳定就业,其中72岁的刘英老人通过“土地入股+基地务工”,月收入达1500元。

智慧火种:VR课堂培育新农人
在社区教育学校,创新“理论+VR+实操”三维教学模式,累计开展培训300余场,目前已培养出167名像谢扬这样的技术骨干——他运用所学改良的西瓜套种技术,使自家8亩地年增收1.6万元。系统数据显示,采用VR培训的学员,技术掌握.速度比传统方式快40%。


这场教育变革正在重塑乡村人才结构。2024年全镇农业从业者平均年龄从69岁降至48岁,80后、90后技术员占比达37%。更可喜的是思维转变——在最近的村民议事会上,“光合效率”“投入产出比”等专业术语频频出现,村民们自发组建的“数字农业合作社”已吸引63户带地入股。
铁肩担当:抗旱中的“护椒保卫战”
2024年8月27日,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地面温度高达40℃,空气仿佛都被点燃了一般,酷热难耐。更令人焦灼的是,智能监测系统提前1天发出了红色高温预警,提示即将到来的极端连续高温天气可能会对花椒树造成严重损害,持续的高温会导致花椒叶片严重灼伤、,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影响花椒的产量。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张升平心急如焚,他深知花椒是村里的“摇钱树”,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旦遭受高温炙烤,将直接影响第二年收成。他迅速反应,立刻通过村广播和微信群召集了百余名村民,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护椒保卫战”就此打响。
夜幕降临,皎洁的月光洒在花椒基地里,村民们挥汗如雨,与高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张升平挥舞着铁锹,一边指挥大家分工合作,一边鼓励大家坚持战斗,有的村民负责从附近的河流和水井里抽水,有的负责将长长的水管连接到每一棵花椒树下,有的则拿着水瓢、水桶一株一株地精心浇灌……经过数个不眠之夜的连续奋战,硬是靠着肩挑背扛,成功浇灌了百亩花椒基地,最终保住了花椒树,没有造成大面积晒死,挽回经济损失高达18万元。

未来图景:智慧农业点亮乡土
在建设中的智慧农业示范园,5G基站与农情遥感站已投入使用。张升平正在筹建的"花椒种质资源库",计划收集全国6个优质品种;预计提升产业链价值3-5倍。运用植保机+多光谱影像技术、智能喷灌等设施,勾勒出未来农业的雏形。
数据见证着这场变革,2023-2024年,双江镇干花椒亩产从80公斤增至160公斤,产业链产值增长2倍。站在示范园观景台上,张升平望着夕阳下镀金的花椒林说:“我们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这或许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解。
责任编辑:何杜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