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彦:从“寻路者”到“引路人” 三十载织就京城“智慧路网”-华龙网

李吉彦:从“寻路者”到“引路人” 三十载织就京城“智慧路网”

2025-06-14 10:25:03 来源: 巫溪发布

在北京纵横交错的地铁网络中,300多个地铁站口导向标识如同“城市脉络”的精准坐标,每日为千万乘客指引方向。这些城市“脉络坐标”的背后,站着一位用三十年光阴书写传奇的“掌舵人”——李吉彦。从怀揣200元闯京城的寒门青年,到智慧交通领域的开拓者,他曾在陌生城市“寻路”颠簸,如今用科技为万千人“引路”。

图片
工作中的李吉彦。记者 唐晓洪 摄

1971年,李吉彦出生于重庆巫溪县的大山深处。青年时期在绸厂重复劳作的时光,未能消磨他走出山野的渴望。

1996年除夕,25岁的他攥着200元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零下十几度的北京,用刺骨寒风迎接这位异乡人。五平方米的逼仄平房、三块钱一碗的刀削面,成为他在这座城市的“起点注脚”。

大年初一,整座城市还完全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氛围里,为了求职谋生,李吉彦早已骑着吱呀作响的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

从修摩托车学徒到食品配送员,从文化公司业务员到团队管理者……八年时光里,他凭着“只要有工作做,就不去挑剔”的朴素信念,完成了从员工到负责人的蜕变。

图片
北京信息港公司。 记者 唐晓洪 摄
图片
北京信息港公司。 记者 唐晓洪 摄

2005年,李吉彦迎来人生重要转折。他与伙伴共同创立“北京信息港”,主要经营网站,涉足新闻、论坛、地图、科技、旅游等多个频道。在互联网初兴的浪潮中,以日均工作17小时的拼劲,将网站做到全球排名前3000。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过度扩张的业务线使公司难以为继。岁末寒冬,看着欢快奔跑的孩子,这个素来坚韧的重庆汉子第一次潸然泪下。

图片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马甸桥站出口导视牌和地面示意图。记者 唐晓洪 摄
图片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马甸桥站出口导视牌和地面示意图。记者 唐晓洪 摄

绝境中孕育新生。李吉彦果断转向,带领团队承接北京地铁地图绘制业务。2010年,他敏锐捕捉到城市导视系统的蓝海,凭借专业服务斩获“第一桶金”。至2022年,其团队已拿下北京地铁全线导视系统运营权,将“城市脉络”的精细化服务做成标杆。

更具战略眼光的是,他同步布局智慧交通赛道:在中国香港、日本拿下无人驾驶公交车首批牌照,将“城市脉络”的定义延伸至未来交通维度。如今,他的商业版图已涵盖智慧地铁、智慧工厂等多个前沿领域。

尽管在北京居住了近30年,李吉彦家的厨房里总少不了巫溪腊肉和洋芋的香气。2023年,李吉彦向巫溪白马中学捐赠30万元奖学金:“我深知求学之难,愿这点心意能照亮更多老家困难学子的出路。”这份从艰辛中淬炼出的善意,恰似他设计的地铁导向牌,为他人标记温暖航向。

在员工宋青风眼中,这位老板既有破浪的魄力,也有护航的温情:优渥的薪酬体系、清晰的职业通道,工作中授人以渔,生活里雪中送炭。正如他常说的:“奋斗从来不是独行,而是带领更多人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从寒夜里攥紧200元的青年,到为城市绘制坐标的企业家,李吉彦用三十年诠释:真正的成功,是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发展。那些跑业务时呵出的白雾、熬夜时屏幕的蓝光、家乡学子眼中的星火,最终都化作他“城市脉络”中流淌的温暖底色,见证着一个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图腾。

责任编辑: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