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纪录片导演张克明:以影像传承巴渝非遗,用镜头讲述重庆故事
2025-06-18 07:13:55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6月15日下午,重庆骄阳似火。此时,重庆文物考古研究院内,也在进行着同样火热的分享和讨论。头发花白的张克明伏在案前,手中的笔在本子上不停记录着,时不时停顿,扶一扶镜框。因为重庆的天气太过“热情”,张克明脖子上搭的白色毛巾,已被汗水濡湿。

这位曾供职于日本NHK、拍摄过《世界遗产》系列、《张艺谋解密北京奥运会》等知名作品的国际纪录片导演,如今正全神贯注地策划着一个关于重庆非遗的影像项目《切·磋·琢·磨—寻影重庆非遗系列纪录片》,“第一次来重庆,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张克明回忆道,在国外工作多年后,他本想回国寻找新的创作土壤,却被重庆独特的空间美学和热辣鲜活的烟火气所击中。
张克明与重庆的缘分始于2021年底,彼时他受邀到重庆演讲,围绕将重庆打造成“中国纪录片之都”展开畅想。按照他的计划,将聚焦重庆往史,拍摄开埠以来的近代史100部微纪录片;聚焦重庆肖像,记录100位在各行各业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和当代人物;聚焦重庆街巷,挖掘街巷中流传下来的具有烟火气的百件小故事等。同时,将无数热爱纪录片创作的青年学子聚拢起来,以构建纪录片高校联盟的形式,形成强大创作合力。
三年后的今天,这一设想正逐步成为现实。6月18日,“我爱重庆·精彩一日”百万市民拍重庆暨新重庆星推官内容共建计划活动,将在重庆云端之眼观景平台与市民见面。活动中,张克明导演团队与重庆日报·视觉重庆联合打造的《切·磋·琢·磨—寻影重庆非遗系列纪录片》拍摄计划将正式启动。
纪录片要拍些什么?导演眼中的重庆非遗有着怎样的独特性?如何在拍摄中融入重庆独有的空间美学和文化底蕴?带着这些问题,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在活动前夕专访了张克明导演。
拍什么?20集微纪录片聚焦重庆非遗
“非遗是一座城市和民族的‘活态历史’,它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与技艺传承,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相连,让城市的文化个性得以彰显,民族的精神基因得以延续。同时,非遗也是激发创新的文化源泉,能为城市注入独特的发展活力。”谈及为何选择非遗作为切入点,张克明如此阐释。
重庆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53项国家级和70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川江号子到铜梁龙舞,从大足石雕到荣昌夏布,从蜀绣到重庆火锅制作技艺,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如同散落在巴渝大地上的文化明珠,等待着被赋予大师视角。
张克明透露,此次影像拍摄计划将先期制作20集微纪录片,每集10分钟左右,聚焦不同的重庆市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选择拍摄对象时,我们会从技艺濒危性、传承人故事独特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创新等多维度考量。”他特别提到,重庆非遗最打动他的是其山水相拥造就的豪爽与市井交错带来的烟火气之间的独特融合——既有川江号子中船工们与激流抗争的豪迈,又有街头巷尾火锅沸腾中升腾的生活热情。
怎么拍?融入城市空间美学
作为曾执导《世界的后花园》系列、《给未来的提言》系列、《海市蜃楼》《苍黄青翠》等60余部高品质纪录片,并获得英国BBC优秀纪录片奖、美国影评人协会奖等国际奖项的导演,张克明此次将如何用镜头语言诠释重庆非遗?
“此次拍摄与之前创作主题一脉相承,都关注传统文化与自然人文。但在拍摄角度上,会更加注重展现重庆城市精神,融入重庆特有的城市空间美学。”张克明表示,团队将采用微观细节+时间叙事+视觉冲突的复合手法,通过光影与色彩的精心设计,将抽象的“匠心”转化为观众可感知的视觉符号,让镜头成为连接观众与匠人精神世界的桥梁。
在人物刻画上,团队将聚焦传承人的性格特质。张克明举例说:“比如拍摄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大足石雕代表性传承人时,我们会捕捉他们在创作时的专注与豁达,以及与人交流时的直爽;拍摄川江号子时,不仅记录歌声,更会还原船工们在江面上划船、拉纤的劳动场景,展现巴渝人民的团结和坚韧。”
重庆独特的“8D”城市景观将成为天然的拍摄舞台。“我们会将蜀绣绣坊设置在吊脚楼里,以错落有致的山城建筑为背景,让铜梁龙舞队伍穿梭在坡坡坎坎的街巷中,利用地形起伏增强画面冲击力。”张克明有些兴奋地描述着构想中的镜头。
在张克明看来,重庆方言是重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比如‘要得’‘巴适’等方言就非常简洁、精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跟重庆的朋友交流时,从这些方言中就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态度,窥得山城地理风貌下重庆人的性格。”张克明介绍,纪录片将大胆运用重庆方言进行解说或采访,并融入重庆当地的民俗活动进行拍摄,让内容讲述更具重庆辨识度。
为何拍?让世界看见重庆的灵魂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非遗影像记录有何深层次意义?“每一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背后,都是一部浓缩的巴渝文化史,每一位传承人身上,都流淌着重庆人特有的坚韧与创新精神。”张克明表示,希望通过重庆非遗系列纪录片项目,向观众传递多维价值。
首先,唤醒文化记忆,传承文化基因。非遗承载着重庆地区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技艺,当城市天际线越来越相似时,唯有非遗能彰显一座城市的DNA。张克明以川江号子为例,指出那种与长江险滩搏斗中迸发的生命呐喊,是任何其他城市都无法复制的精神标识。
其实,展现创新活力,通过记录非遗与现代设计、科技融合的案例,打破“传统即陈旧”的刻板印象,传递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同时,以影像的方式宣传重庆非遗,可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当非遗被推向更广泛的受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会有更好的物质基础。”
张克明表示,更重要的还在于,借非遗的系列拍摄展现重庆独特的山城美学,诠释这座城市坚韧、包容、创新的人文品格,增加重庆城市文化的辨识度,引发观众对地域文化与精神内核的共鸣。
据悉,这20集微纪录片完成后,除在传统媒体平台播出外,将借力国际传播提升重庆非遗的全球可见性。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周双双
责任编辑:王景行





- 除了无人机,重庆还有勒些吉尼斯世界纪录!
原创|2025-06-17 22:25:53
- 美丽重庆短视频大赛作品展播⑲重庆魂 山水韵
视频|2025-06-17 14:31:22
- 华龙直播回顾丨重庆市第7号总河长令 开展打造最美河湖岸线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
原创|2025-06-17 10:00:00
- 周鸿祎再赴“山城之约” | 周鸿祎变身“吃播” 探秘石磨豆花百年匠心
原创|2025-06-17 11:50:32
- 周鸿祎再赴“山城之约” | 化身“专业试车手”完成漂移初体验 周鸿祎感受速度与激情
原创|2025-06-17 10:46:51
- 周鸿祎再赴“山城之约” | 感受深蓝S09真实碰撞测试 周鸿祎这样说
原创|2025-06-17 14: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