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光”年成长公式,已在重工生成⑦王治禹:在AI算法的土壤里种下一个教育梦-华龙网

你的“光”年成长公式,已在重工生成⑦王治禹:在AI算法的土壤里种下一个教育梦

2025-06-18 10:05:14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编者按:

光或许遥远,却从未让追光者停下脚步;暗夜或许漫长,但长不过心中不灭的信念。

他们以知识为灯,以理想为引,在重庆工程学院的四年里,用每一次课堂上的专注聆听、每一场竞赛的全力以赴、每一段实习的躬身实践,照亮通向未来的道路……

第1眼TV-华龙网讯(黄琴实习生 罗星星)将时间的指针拨回2021年的盛夏,蝉鸣裹挟着少年炽热的憧憬,18岁的王治禹怀揣对人工智能的无限好奇,踏入了重庆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门”。那时的他或许未曾预料,四年的时光不仅会将他锻造成技术扎实的“代码匠人”,更会在键盘敲击的间隙,悄然播下一颗名为“教育”的种子:他渴望将代码背后的逻辑拆解成诗,把算法的奥秘编织成桥,让知识的火种在更多人心中点燃。

王治禹生活照。受访者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扎根专业沃土

奔赴技术前沿

“大学的课程表是框架,我更关心能用这些知识拼出怎样的未来。”这是王治禹对学习最真实的理解。比起追求分数,他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成效。

大二时的一次课程设计给了他一次“跳坑实践”的机会。课题是“基于深度学习进行风力发电机叶尖检测”——一个既无标准答案、也无固定路径的开放式挑战。他查阅大量中英文资料,深入学习YOLO、UNet等经典模型,在风机图像这一特殊应用背景下,用PyTorch搭建了自己的网络架构。那段时间,他常常在实验室一坐就是一整天,调参、训练、重跑模型,几乎成了“编程常驻”。最终,他带领的小组模型获得了课堂最高评价,并被推荐进入学院的科技创新项目孵化库。这一战成为了他从“被动接收知识”的学生蜕变为“主动创造价值”的探索者的重要转折。

IMG_256
王治禹参加公司团建。受访者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后来,在大三实习期间,他进入一家AI公司参与语音识别系统研发。从零起步接触Kaldi工具链,再到独立完成声学模型训练和语言模型微调,他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完成了从“新人”到“实战主力”的过渡,也更坚定了他投身人工智能行业的信心。

在求学之路上,王治禹时常提及一位特别重要的人——林嘉诚老师。从第一次接触校级计算机设计大赛,到后来的毕业设计,林老师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者,更是他科研成长的引路人。

参赛初期,为了打磨交互界面,林老师经常陪他和团队奋战到深夜;到了毕业设计阶段,林老师依旧事无巨细地把关选题、模型与论文框架。“他不仅帮我掌握了技能,更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有深度的思考。”王治禹回忆说。林老师那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也逐渐成为他面对科研、面对未来的思维方式。

点亮师者之梦

行稳未来之路

如果说AI是他的技术志趣,那么“教书育人”则是他心中另一个坚定的方向。

在多次项目合作与竞赛实践中,王治禹发现,除了独立攻坚技术难题,他也享受为同伴讲解算法逻辑、协助解决方案时的成就感。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热爱的不仅是技术本身,更是将技术分享出去、激发他人兴趣的过程。

目前,王治禹已经成为一家新兴AI科技企业华智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的算法工程师,工作环境优越,月薪过万。同时,他还有继续深造的打算。他相信,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并不冲突,而是彼此成就、相辅相成。

“好的教育,不只是传授技术,更要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是,王治禹给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进高校、成为一名能够兼顾科研与教学的教师。他开始阅读《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类书籍,思考如何在未来的课堂上,让人工智能不再“高冷难懂”,而是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与思维方式。

“那里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梦想启航的起点。”回望大学四年,王治禹最怀念的是人工智能工作室。那里有他无数个挑灯调试模型的夜晚,有一次次团队争论的白板推演,还有几杯咖啡、几页论文带来的豁然开朗。

王治禹获得国家奖学金演讲。受访者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未来的王治禹,或许会进入实验室,继续深耕AI领域;或许会站上讲台,引导新一代学子走进科技世界;也或许成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将项目推向应用的最前线。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忘记:那份对技术的热爱,那份对教育的执念,是他选择这条路最初的理由。

时代奔涌,技术更迭,青春不息。王治禹以代码为刃、以教育为心,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踏浪前行。他用理想点亮前路,也以实践丈量梦想的长度。这位AI青年,仍在路上,步履不停。

责任编辑:刘思利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