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时间对话”:著名文化学者余世存带你看懂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密码-华龙网

穿越千年的“时间对话”:著名文化学者余世存带你看懂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密码

2025-06-22 20:28:06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 二十四节气只是老黄历上的农事指南?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它如何启迪心灵、指引生活?6月22日,“陆海讲读堂”第八期活动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举行,著名文化学者、诗人、作家余世存担任主讲人,以“节气时间的智慧和现代意义”为题,为现场千余名观众带来一场穿越千年的“时间对话”。

“陆海讲读堂”第八期活动现场。

作为传统文化现代化阐释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余世存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他的代表作包括《非常道》《老子传》《家世》《时间之书》《节日之书》等二十余部专著,其中《时间之书》系列作品已成为百万级传统文化通识IP。

从“立竿见影”到汉字诞生,节气承载古人智慧

“节气时间的智慧,是古人研究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结果。”讲座伊始,余世存便用这句话打破了人们对节气的刻板印象——它不只是指导农耕的经验总结,更是一种蕴含宇宙规律与人生哲理的“时间智慧”。

著名文化学者、诗人、作家余世存作讲座现场。

他指出,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通过“立竿见影”的方式测量太阳运行轨迹。从冬至时太阳投下的最长阴影到逐渐变短的过程,古人记录下了365根影线,这正是农历一年的由来。这种对时间的精确感知,使他们成为“先知”——比普通人更早掌握天地运行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汉字也应运而生,如“表”“髀”“巫”“卦”等字,都源自古人测量时间的实践。

“AI的建模理念,其实在古代节气文化中已有体现。”余世存解释道,古人用366根太阳投影线模拟太阳运动正是一种原始的建模行为。

从节气到成语,时间塑造文化与思维

讲座中,余世存还从语言文化的视角解读了二十四节气对汉语表达和思维方式的深远影响。他指出,古人以“五天为一候、十五天为一节气”的方式观察自然变化,并从中提炼出诸如“见微知著”“寒来暑往”“青黄不接”“应接不暇”等成语,这些词语不仅记录了季节更替,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著名文化学者、诗人、作家余世存作讲座现场。

“要相信时间,时间是我们的老师,能安慰我们。”余世存表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事活动的经验总结,更是中华文明关于时间、生命与宇宙关系的智慧结晶。

他还强调,节气所代表的时间观念并不仅限于一年的周期,它同样适用于一天的作息安排和一生的生命节奏。“节气是一种生活手册,也是一种文化指南。”他说,那些源自节气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处世观和时间观。

节气拓展身心觉知,唤醒生命节奏与自然共鸣

“节气不仅是自然时间的划分,更与个体生命密切相关。”余世存便表示,节气时间在每个人身上的展开,能够逐步唤醒人的多重感知,使视觉、听觉之外的其他感官也参与到对世界的认知中,帮助人们建立起“天人合一”的体验,感受到世界并非外在于自身,而是与身心紧密相连。

他强调,每个人都与节气有着天然的约定。年复一年,节气为人们的感官带来丰富体验:上半年自然界处于生长开放状态,色彩、声音、气味都在不断丰盈;而下半年则逐渐趋于收敛,万物进入沉淀和休养阶段。

“陆海讲读堂”第八期活动现场。

“将时间拉到个人身上,我们会有更多的阅历。”他建议道,要在春的节气时间学“生”,在夏的节气时间学“长”,在秋的节气时间学“收”,在冬的节气时间学“藏”。

在互动环节里,观众就“如何调节时间”“建议拍节气主题电影”“节气与经济生产联系”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活动现场同步揭晓第58期“百本好书送你读”推荐书目,《时间之书》《斯人斯土:费孝通的一生》《我的教育观:丘成桐谈求学与做人》《暗淡蓝点: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这儿可没人读托尔斯泰》《米仓山下一块田》《华北:1937-1945》《操控:数字世界如何左右我们的行为和情感》《长辈的故事:滇池百年家族往事》《团圆酒》等10本优质图书入选。

“陆海讲读堂”由重庆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重庆新华出版集团联合策划,旨在以高质量、高水平的讲座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全民阅读,助力书香重庆、文化强市建设。

责任编辑:姚辉省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