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带火“荔枝之乡”广东高州:最贵80元最低5毛一斤,有人愿花高价购买剧中同款“三月红”
2025-06-24 08:04:51 来源: 九派新闻
六月,物流车穿梭在高州的大街小巷。偶尔,几颗荔枝落地,轮胎碾过,鲜嫩的果肉破壳而出,空气中弥漫着一阵甜香。
作为历史上荔枝进贡的核心区,今年夏天,这座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小县城因《长安的荔枝》一夜走红。千年前,杨贵妃莞尔一笑的背后,是荔枝跨越千里的奔赴。如今,果农抢在荔枝熟透坠地前将其摘下冷藏储运,通常24小时即可抵达珠三角和长三角,“才下枝头,又上舌头”成为现实。
高州隶属茂名市,是有名的中国荔枝之乡,荔枝种植历史超过2000年,种植面积近60万亩。高州荔枝产量占广东四分之一,占茂名一半。今年以来,高州荔枝出口达2600多吨,较去年同期增幅达20%至30%。全球每十颗荔枝就有一颗来自高州。
即将进入7月,荔枝销售已接近尾声。在这儿,种荔枝、摘荔枝、运荔枝、赌荔枝、卖荔枝的故事比比皆是。

【1】集市:本地人觉得桂味最好吃
车辆鸣笛、商贩叫卖,遍地是荔枝叶和果壳。轮胎扬起黄沙泥土的气息混杂着漾在空气里的酸甜味儿,这是田尾村前“野生”荔枝集市的味道。
这里离高速近、只有几公里,又在村口,周边的果农都爱把荔枝拉来此处售卖。中间商收来荔枝后也能第一时间发往全国各地,渐渐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荔枝集市。
6月21日,高州荔枝的售卖已进入尾声,这里依然人头攒动。凌晨5时许,街道上已经响起阵阵轰鸣。戴着草帽的果农将载有几筐新鲜带叶荔枝的摩托停靠在路边,“荔枝中介”和小贩们涌上来,沿果筐围成一圈,摘下几个品相不错的荔枝,剥开果壳放在口中品尝。
经“荔枝中介”的指引,果农将两筐荔枝搬至临街店铺内,称重后又一股脑地倒在铺有蓝色隔水布的地板上,与此前收来的其他荔枝汇成一个“小山堆”。
没过多久,一辆大型货车驶来。工人们分工默契,底下的工人先用塑料筐装满一筐荔枝,两人合力搬上车后,由车内的工人倾倒在内,腾出空筐后又递还给底下的工人。如此循环,直至装满一车厢,最终运往外地。
“荔枝中介”是高州的特色职业,他们帮果农销货,为本地荔枝加工厂供货,帮外地采购商找货源,是外地采购商、本地加工厂和果农之间的协调者。
姜云(化名)经营果园,也充当“荔枝中介”,已有七八年时间。她将高州荔枝从种植到售卖的全过程烂熟于心,也知晓其中的奥秘。“外地人都喜欢吃新品种,我们本地人还是觉得桂味最好吃。桂味因有桂花香味得名,分为大核和小核,后者更受欢迎,味道更加浓、甜。”
对于“荔枝中介”而言,最重要的技能就是替不懂行的外地采购商挑选品质、个头差不多的荔枝。而后再按照客户的要求找快递代发过去。从业这么多年,荔枝是好是坏,姜云一看便知。她从刚收来的一筐桂味里随意挑拣出两个,指着它们向九派新闻介绍,一般长得长长尖尖的荔枝核小,偏圆的核大。原生树长出的荔枝核小,嫁接树则偏大。
到了傍晚时分,十四公里外的一处水果批发市场正在进行收尾工作。面对记者的来访,批发商陈善宁(化名)十分热情与耐心,“如果是早上8点,我可没时间跟你多说”。
陈善宁经营这家水果批发店已有十年时间。与别家在简易大棚下随意堆砌水果不同,他的店显得正规而精美。墙壁上贴着印有葡萄、水蜜桃、橘子等水果广告的海报,各类水果装在包装箱内,整齐地叠放在一起。这是他经营上的巧思,“陌生的顾客一来,一定能够注意到我家店”。
自5月底上市以来,店里的“销量红人”当属荔枝。荔枝是时令性水果,每年从4月份开始,会在中国南方的几个省份陆续上市。4月中下旬开始,云南、海南荔枝挂枝;5月中旬到6月下旬,是广东荔枝的成熟期;广西荔枝则比广东稍晚几天;四川荔枝最晚,要到7月上旬才有。

【2】“股票”:最贵时七八十元一斤,差时低品质的只要五毛
在高州,不同品种的荔枝成熟也有严格的时序:农历三月底就能摘的三月红,因早熟口感偏酸不受欢迎。之后是熟知的白糖罂,接着便是桂味。论喜爱度,当属带有桂花清香且核小的桂味拔得头筹。
相较于出名的根子镇老树荔枝,陈善宁觉得,在高州水库边生长的荔枝更香甜可口。近年来,荔枝品种不断推陈出新。“像井岗红糯、仙进奉等,比往年多了。”不过,当外地消费者求“新、鲜”时,白糖罂、桂味等传统品种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仍然难以替代。
陈善宁记得,桂味今年刚上市时,收购价达十元一斤。如今已是六月末,销售进入尾声,降价、滞销的戏码开始上演。品质好点的桂味降至四到五元,普通点的二到三元,最差的一元也有。
在这行,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价格的波动源于荔枝“大小年”的规律,受市场、天气等因素影响,荔枝价格像股票一样大幅变化。通常,果树上一年结果多,下年结果少。
2024年遇到“小年”,荔枝大量减产,在“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调节下,桂味上市初期甚至高达七八十元一斤。今年是“大年”,产量暴增,但这并不意味着赚钱。相反,供过于求时,荔枝价格整体压低。再加上路边摊和网络电商等销售渠道鱼龙混杂,导致今年市场竞争激烈且混乱。
姜云也发现,今年的生意很难做,“荔枝到处都是,售卖渠道多,品质不一,什么价格都有”。低质品种的荔枝最低只要五毛一斤,收来卖给工厂烘干做荔枝干。收这种尾果对荔枝品相并不挑剔,只要不烂就行。至于那些烂了的果肉,就拿回家喂鸡鸭吃。
“这种波动让荔枝生意充满了不确定性,仿佛赌一样。”陈善宁举例,每年二三月荔枝树开花时,收购商就要根据开花情况提起订购。有人花20万元包下100棵荔枝树,赌它能结出20万斤果。如果运气好,风调雨顺,摘到40万斤就能赚个盆满钵满。可若遇到连续风雨乃至台风,那便是血本无归。
除了订购荔枝的费用,批发商也需承担运输和滞销风险。陈善宁入行之前,荔枝以传统批发市场为主,货物通常需要四到五天才能抵达消费者手中。当下是快递运输的时代,广东省内实现24小时次日达,省外承诺3天内送达。尽管渠道变了,风险未减——运输途中损耗、客户对于连枝“压称”的质疑,以及电商对传统市场的冲击。
若倒退到20世纪末,荔枝可谓“世间珍品”。在利润的促使下,大量果农开始种植。在运输和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外地人大多分不清品种,偶有人花高价吃到荔枝,也大都不太新鲜。如今,荔枝已进入千万普通家庭,也带来“吃到”到“吃好”的需求转变。“外省人也懂得挑了,十元三斤的都是品质差的,好货不愁卖。”
这种品质上的追求倒逼产业链升级:工人需清晨5点上山采摘,为了区别“品相好坏”,需仔细分拣坏果,再花费时间修剪枝叶。“现在的消费者宁愿多花点钱买好货,这是趋势。”陈善宁想起,去年有北京客户为送朋友,一箱荔枝花了200多元,“品质才是硬道理”。
网络平台吸引省外客户,本地批发市场因正规受当地人信任。陈善宁不善于经营网络账号,按部就班地每日选果、装箱、发货。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他发了约300箱快递,小赚了一笔。待荔枝下市后,预计一周左右会迎来龙眼丰收。

【3】果园主:采摘工人难找,有的付订金了还放鸽子
荔枝市场热闹的背后,是当地人夜以继日地忙碌。
凌晨5时许,天未亮,采摘荔枝的工人们分批涌来,趁着月光、打着头灯爬上山坡,漫山遍野的荔枝正红得鲜艳。他们各自挑中一棵树,用电修剪器将“一球球”荔枝连着枝干摘入筐。
这是南塘镇头坡村的一个山头。2009年苏福(化名)从朋友手中接过这个种有两百多亩荔枝的果园,他告诉九派新闻,荔枝成熟后如果不摘,会在一两天内熟透、掉落在地,因此每天都要上山在果园里转一转。
“采果是争分夺秒的事,很紧急,七八十个工人连着半个月从凌晨五点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最高峰时一天能采两万多斤荔枝。”说完,苏福望向那片夹杂着星星点点红色的荔枝林,叹了口气:“但那是以前,今年不一样了”。
因荔枝品种、种植地理位置不同,成熟的时间也有差异,高州市内最早熟的一批荔枝在5月底就能上市。苏福的果园位于距离市区二十多公里的山间,气温相对较低,因而荔枝成熟的时间也要迟个5天左右。短短5天,荔枝和果农的“命运”可能截然不同。
谭叔(化名)种了三十多年的荔枝,深谙其中的门道,仍然认为种荔枝是一件相当费心思的活,“主要看的还是天气和环境”。他的果园在东岸镇,今年共种了一千亩白糖罂、仙进奉和妃子笑,都是早熟荔枝,已早早采摘完毕。
“我的果园毗邻高州水库,地理位置好,阳光可经水面的反射为荔枝进行光合作用,因而产的荔枝品质好,甜度够、个头也大。”他说。
6月14日,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登陆广东。在其影响下,12日夜间至15日早晨,茂名出现了特大暴雨,信宜市大成镇录得全省最大累积雨量399.7毫米。
更早之前,茂名市气象局、茂名市农业农村事务中心等四家单位联合发布《茂名荔枝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预警指出,综合气象分析,此次台风对荔枝生产不利。
在苏福这里,预警成了现实。台风侵袭时,种在山顶和半山腰的一千五百多棵白糖罂被大片打落,五百多颗桂味因山脚的风势较小而幸免于难。几天后,九派新闻在现场看到,山坡上随处可见已发黑变烂的白糖罂和枯黄的落叶,腐烂的荔枝大面积堆积在地上,甚至能将土壤染黑。原本甜腻的荔枝香也变成了一股难闻的酸味,吸引来密密麻麻的苍蝇、飞虫。
“当时正是白糖罂走俏的时候,结果有一半都被台风吹掉了。残存的要么被刮伤表皮,染上黄色的印子,品相不好,卖不上价,要么零零散散挂在树上,工人不愿意采。算下来这受损的七八万斤能卖十几万元,都打了水漂。”他说。
苏福心里明白,种荔枝的风险很高,每年气候不定,根本无法预判究竟会亏还是会赚。去年是“小年”,果农普遍收成不好、产量低,桂味能卖到六七十元一斤,只要出果就是大赚。“要是去年有今年这么多果,起码值两百万元”。
今年虽是丰收“大年”,气候好,不用过于费心打药、杀虫,荔枝就能长满树,品质也高。但大家产量都高,荔枝的价格自然走低。“别人早熟的白糖罂大量上市,卖了个好价。他们赚到钱后,我的荔枝才刚成熟,再经过采摘、挑果,价格早已回落。”他说,现在白糖罂的价格跌到了一元多一斤,卖出去的钱都不够请工人,已决定放弃采摘。
“大年”最怕的是找不到采摘工,只能眼看着荔枝熟透、掉落在地。苏福告诉九派新闻,采摘工大多从外地请来,工钱一般论斤算,摘了多少斤荔枝就按多少钱给,和卖荔枝是一个道理。“大年”大家都抢着要采摘工,不仅工钱涨到一元多一斤,采摘工还会挑果园,他们更倾向位于平地、荔枝“长得一球一球”、集中且好采摘的果园。
“今年我原本预计的产量是二十万斤,台风吹坏了一半。找工人也是难题,本有谈好的广西工人付了一千元定金答应要来,结果招不够人放我鸽子,宁愿不要定金也要毁约,导致目前只采了九万斤左右,还不到一半。”他颇感无奈。
而荔枝又是最难贮运保鲜的果品之一。荔枝呼吸强度大,表皮易失水、易褐变的特性导致采摘后新鲜程度与风味迅速下降。在苏福看来,“荔枝很娇气”,放得越久,越不新鲜,价格越上不来。即使在冷库中,也只能多保存一两天,否则就会变褐发黑。
荔枝的病害是另一个令他头疼之事。“鸭头绿”“墨水印”会使荔枝表面出现暗绿或黑褐的色斑,虽不影响口感,但卖相不好,卖不出价格,也就不值钱。霜疫霉病有传染性,只要有一个荔枝染了病,不及时挑拣出来与其他荔枝隔离,过个一两天,其他荔枝也都会染上。急性炭疽病影响则更严重,能使长好的荔枝一夜之间掉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每年投入农药的成本都要10万元左右,占了总成本的一半。肥料也能占到成本的1/4,此外还要再花几万买保险,雇工人采果。
市场千变万化,价格随时都在波动,有时一天内早晚的价格都有显著差异。“涨跌太大了,今年刚上市的桂味价格是十几元一斤,现在最便宜的只要两元一斤。按今年这个形势来看,应该算是我亏得最惨的一年。”

【4】一骑红尘:“想尝尝长安同款荔枝三月红”
今年是荔枝丰收大年,荔枝价格大跳水,如过山车,许多从业者和消费者都发现,“运费比荔枝还贵”。
在田尾村村口的一处荔枝快递点,打包声混杂着粤语吆喝声。不久,包装好的荔枝将搭乘冷链车或飞机去往各地。
“从早上7点开始,一天忙至少12个小时,剧刚播的那会儿,午饭都顾不上吃。”回想起《长安的荔枝》刚开播的那段时间,站点负责人罗宇祥(化名)仍觉得历历在目。泡沫箱堆积如山,手机不断弹出新订单提醒。快递站因包裹过多被堵住,他只好一个个给客户解释“今年荔枝太火了”。
罗宇祥曾经营餐饮生意,一年前从父母手中接手快递站点工作。眼看今年的荔枝季来临,一家人在家门外搭建起临时站点。在高州,像这样的荔枝快递点还有许多,它们多靠近农贸市场或是村口,平均一个村便有两到三个。
罗宇祥一边指着寄递价格表一边解释,大型企业的快递体系日益成熟,今年运费比往年降低10%左右。而生鲜冷链快递费约为普通件的两倍,省外运费可能高于荔枝价格。
他翻开手机订单举例,一箱寄往哈尔滨的10斤荔枝,单售价70元,快递费却过百元,此外还有10元的包装材料费。若运输距离越远,使用的冰袋越多,相应的价格也会增加。
尽管省外运费可能是荔枝本身价格的2-3倍,但依旧难以扑灭外地人想尝尝高州荔枝的热情。正如《哪吒》带火藕粉那般,剧中李德善穿越千里运送荔枝的故事,意外触发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追剧式消费”。罗宇祥发现,不少外地客户在朋友圈留言“想尝尝长安同款荔枝”。也有年轻人拿着剧中的截图来咨询:“高州产的三月红有没有?”
在罗宇祥经营的这个站点,每天有两三百件、两三千斤的荔枝发往全国。其中,65%流入广东本地人的家庭,最远的包裹要跨越4000公里,抵达新疆。
保鲜一直是荔枝运输的难题。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在《长安的荔枝》中,为将岭南的鲜荔枝运到五千里外的长安,“荔枝使”费尽心思,尝试了盐水处理、用纸包裹、双层翁存放、连枝采摘等方法,快马加鞭仍需十一日。
当下,古人的难题依靠便捷的交通和冷链技术破局。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保障快速运输,广东省内借助冷链车实现24小时次日达。外省除邻近城市外,大多采用空运方式。茂名至东三省可实现3天内到达,新疆、内蒙古等地需三四天左右。技术的革新甚至让荔枝突破国门,在遥远的阿联酋迪拜,800公斤的高州荔枝以每斤66元人民币的价格,在两天内销售一空。
细心包装和连枝采摘依旧是保鲜的基础。荔枝们往往需套上三层“外套”:薄膜锁鲜、泡沫箱保温、纸箱防损。内置的冰袋数量则按照距离递增,省内1个,省外2到3个。不过,虽然被层层保护,娇气的荔枝难免出现折损情况,一个坏果可能导致整筐变质。“损耗率多控制在30%内,出现变质可要求全额索赔。”
为满足消费者一年四季享用新鲜荔枝的需求,近几年,市面上出现“冻眠荔枝”保鲜技术。通过将采摘的新鲜荔枝进行快速预冷、真空包装等处理,再使用液氮冷冻和低温保存,可以让荔枝快速“冬眠”,保鲜10个月之久。待解冻后,荔枝的色香味能保持八九成以上。2024年5月,二三百吨冻眠荔枝已经陆续投放市场。
新技术多服务高品质需求场景,对于大多数高州人来说,做好这一个月的荔枝生意依旧是重中之重。罗宇祥的“制胜法宝”在于差异化服务:年纪大的果农不会使用app,他便帮忙下单;别家站点懈怠于剪枝修条,他免费提供。“价格低、速度快、服务好。一年就忙这段时间,从施肥到打包,只为了让全国人尝到这口鲜。”
这场由影视剧和商家引发的消费热场,本质是历史与现代商业的同频共振。曾从事餐饮行业的罗宇祥深谙经营之道。当电视里长安的贵人们品味荔枝酒,他在朋友圈教顾客用荔枝煲汤、煮茶,带动荔枝食材销量。在他看来,《长安的荔枝》在荔枝上市时开播,与荔枝销售季节同步,形成双向良性循环,热剧带动荔枝销量,荔枝爆火也提升了剧集的关注度。
“通过这部剧,我们本地从业者也对荔枝运输的历史产生共鸣,增加了文化底蕴和自信。更重要的是,在热剧带来的流量狂欢中保持清醒。品质是王道,不只做这一季的生意,而是借助电视剧的影响,实现长期发展。”他说。
夜幕降临,又一箱贴着“长安同款”标签的荔枝被扫码揽收,物流货车碾过泥土和石子,开几步便微微一颤。它带着岭南的阳光与剧中的传奇,正奔赴下一个等待品尝历史滋味的餐桌。
记者:代梦颖 杨冰钰
责任编辑:邓旻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