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重庆行动专题报道⑩丨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安” 看山城如何解码“健康养老答卷”
2025-06-27 14:42:4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开栏语:2016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公布,再次让“健康中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多年来,重庆市扎实推进健康环境促进、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妇幼健康促进等健康中国重庆行动15个专项行动,积微成著、聚沙成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健康中国行动“重庆答卷”。
在渝中区上清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训练区,81岁的彭爷爷正在康复师的指导下扶着助行器练习走路,一旁中医理疗区的中医师正为围坐的老人讲解养生药膳的配伍禁忌;在梁平区袁驿中心卫生院,77岁的廖婆婆正通过远程网络会诊平台享受着200公里外的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专家为其“面对面”诊疗的便捷服务;在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晚期癌症患者周爷爷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微笑着和家人度过人生最后一程……这些画面,勾勒出了健康中国重庆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的温暖场景。

面对“银发浪潮”,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重庆以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为指引,构建起覆盖“防、医、康、养、护”全链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用体系筑基、服务破壁、全域呵护三大秘笈,在这座山水之城,奋力书写着“老有所安”的新时代民生答卷。
体系筑基:从“养老焦虑”到“老有所乐”的嬗变
“太幸运了,家门口有你们这样的优秀团队,有你们在,我们可太安心了……”在看到老人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后,彭爷爷的家人特意为渝中区上清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送来了锦旗。

81岁的彭爷爷此前因冠心病、肺部感染、吞咽功能障碍等疾病,经家庭医生诊疗后转诊至市级医院ICU治疗,出院后留下了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进食呛咳等后遗症,为进一步改善症状,家人将彭爷爷转入了家门口的渝中区上清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综合考虑彭爷爷的身体状况,中心为其组建了个性化照护团队,定制了以ICF为核心的“A(评估)-S(目标)-T(治疗)-C(照护)-D(活动)”循环管理方案,经过专业照护以及怀旧疗法、社交活动、心理疏导等传统+现代康复手段,如今彭爷爷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由最初的行动不变到如今可以坐起来、站起来、走起来,减少了对他人的依赖,而且认知功能也恢复到正常水平。

而彭爷爷能恢复身体健康、畅享幸福晚年的关键正源于重庆市“顶天立地”的老年健康体系。为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切实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2023年11月,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提升医养结合与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从优化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养服务有效衔接、提升老年健康管理水平、增强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创新老年健康服务模式等五方面,绘制了未来5年老年健康发展的“施工图”,明确到2027年,重庆市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位居西部前列,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在政策引领下,健康中国重庆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结出了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在服务体系搭建上,重庆市建成老年医院10家,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140余个老年医学科,建成1100余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176家,累计培养老年医学骨干人才500余名。出台《安宁疗护门诊服务规范》等6个地标,安宁疗护国家及市级试点区县增至10个,36个区县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安宁疗护床位达到420张,彻底打通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搭建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同时,我们更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持续开展老年痴呆防治、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等老年健康专项行动,最大限度增进老年人的健康获得感!”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负责人道出了体系建设的深层价值。
服务破壁:把三甲医院的“专家号”搬到老人“家门口”
“廖婆婆,您最近除了四肢麻木疼痛,还有哪不舒服?”在梁平区袁驿中心卫生院的远程诊疗室,77岁的“老糖友”廖婆婆正通过远程网络会诊程序享受着200公里外的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专家的@面对面”问诊。
原来,廖婆婆患糖尿病已十余年,即使每天注射4次胰岛素,血糖仍控制不佳,长期有高血糖和神经病变症状,而且最近又出现了头晕、乏力、腹胀、干呕等诸多不适,导致老人对后续治疗丧失了信心。为了让老人安心治病,梁平区袁驿中心卫生院迅速联系了对口帮扶单位(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的专家团队为廖婆婆进行了一次“云端诊疗”。屏幕那头,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的专家指导镇中心卫生院的医生耐心为老人补充查体和综合评估,结合她的糖尿病及其他疾病,进一步完善了诊疗方案,并对老人进行了生活方式指导和针对性健康宣教。通过细致沟通和诊疗方案调整,廖婆婆病情迅速好转,治疗信心和依从性也得以大幅提升。

这场“云端诊疗”正是重庆市持续优化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养服务有效衔接,增强老年健康服务能力的生动写照。据悉,为进一步优化老年医疗服务体系,重庆市全力推进老年医院建设以及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不断夯实基层老年医疗服务网底。以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为例,该院充分发挥老年病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重庆市老年病临床诊疗中心的学科平台优势,为高龄、多合并症老年患者打造了“一站式”诊疗服务体系,开展远程会诊等多种方式,推广老年医学的“全人、全程”理念和老年综合评估、多学科团队干预等核心技术。与此同时,还承担着国家老年医学人才护士培训项目,科室还与34家医养结合机构签署了医养联盟合作协议,通过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巡诊、培训、联建等指导服务,助力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就近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此外,服务老年人的触角还向社区、乡镇逐步延伸。近年来,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正以老年人为重点,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此同时,依托敬老月、老年健康宣传周、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开展老年口腔健康、老年营养改善、老年痴呆防治、心理关爱、听力健康等专项行动,助力辖区内老年人实现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管理。



“坡坡坎坎不该阻断健康路,我们要通过‘家庭医生+移动医院+远程医疗’的三重网络,让专家号翻山越岭走到老人家门口!”这是重庆市大力创新老年健康服务模式的决心。
全域呵护:从康复到生命“终点”守护尊严与温度
在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重庆市老年病医院)(以下简称:市十三院)安宁疗护病区,阳光透过纱帘洒在浅木色地板上,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肝癌晚期患者周爷爷正和家人一起聊着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这里没有冰冷的监护仪警报声,只有香熏和音乐带来的放松感以及疼痛管理师每小时精准调整的吗啡剂量。“我们通过疼痛控制、心理舒缓、精神抚慰等综合服务,让告别不再冰冷!”市十三院运营部主任沈昆展示着“遗愿清单”服务记录:有的老人完成了个人书画展,有的老人实现了与自己和解,有的老人与几十年未见的亲人朋友见上了一面……最后不留任何遗憾地与家人和世界好好告别。

作为国家首批安宁疗护试点单位,市十三院自2019年开始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安宁疗护”模式。2024年2月,该院安宁疗护科独立开科,成为重庆市较早拥有独立安宁疗护病区的医院。6名医生,9名护士,1名心理咨询师和社工们组成了如今这支多学科的安宁疗护专业团队,通过积极的症状控制、舒适护理以及人文关怀,旨在进一步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等群体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自开科以来,科室共帮助患者278人次,送别逝者176位,积极探索如何为生命的归航点亮一盏温暖的灯。

而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更体现在老年人日常康养的细水长流中。在渝中区上清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医疗、康复、照护、养老融合为支点的医养结合新模式正为社区失能、半失能以及失智老人群体等构建了一套精细化服务体系:一是以打造“还原居家生活”模式为目标,以医疗为基础,按红(高危)、黄(中危)、绿(稳定)三色动态管理,精准对接老年人不同健康需求;二是布局健康评估区、生活照料区、中医理疗区、托养护理区、医疗救治区、康复训练区、休闲活动区等七大功能区,全力缔造医疗康复、失能护理、中医调理、适老改造、智慧监测、安宁疗护六大特色服务,晒出基层医养结合“新名片”,让全程服务一网打尽;三是织密“五位一体”照护网。在离中心较远的地方设置护理站,通过街道把社区养老站、社区养老院、养老服务机构等与护理站及中心医疗服务整合,以“市级专家+全科医生+护士+护工+社工”为骨干,联动多家市级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实现慢病管理、失能照护、居家康复“一站式”响应。正如在这里康养的周婆婆所言:“这里的梯坎爬得人喘气,可他们的服务却让人暖心。”


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欢声笑语,到穿梭山路的“家医团队”;从老年医学科的遍地开花到安宁疗护病房的温暖告别,近年来,重庆市始终用系统化的服务体系、人性化的服务细节,将“老有所安”写进800万老年人的生活日常。
“老年人健康服务从来不是单选题,而是涵盖身心的综合答卷!”当更多老人在家门口获得精准医疗,在熟悉环境中享受文化娱乐,在生命终点得到尊严照护,那么“老有所乐”便不再是愿景,而是山城养老答卷上最温暖的注脚。
责任编辑:吴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