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黔江白垩纪恐龙火爆“出圈”。事实上,重庆不只有长生黔江龙,还有云阳的世界级恐龙化石群。因恐龙资源丰富,重庆也被誉为“恐龙脊背上的城市”。恐龙化石是如何被发现的?它怎样与岩层分离?“散装”的恐龙化石又如何“站立”?第1眼TV-华龙网带你揭秘一只恐龙的“复活之旅”。
这是位于重庆市黔江区的白垩纪恐龙遗址保护现场。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下,重庆古生物研究院在这里发现命名了“长生黔江龙”恐龙。这个恐龙新属种,是西南地区首个鸭嘴龙类的新属种。通过研究论证,黔江恐龙化石为目前西南地区发现的唯一白垩纪恐龙化石群。这也让重庆成为全国罕见同时拥有侏罗纪、白垩纪恐龙化石群的省市之一。
恐龙生活在亿万年前,其化石深埋在坚硬的岩石层中。如何在野外考察和勘探中找到它们?恐龙发掘工作者告诉记者,他们需要手拿地质锤,紧盯地表,长时间在野外敲打岩石。工作中,没有对话,没有笑声,只有地质锤敲打沉积岩的“叮叮当当”声音。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是找到化石后的欣喜更让人开怀,“就像把生命进化史的一扇门推开了一条缝,门后是恐龙向鸟类进化的漫长历程。”
出土的恐龙化石一般都包裹在岩石中,看不到原本的形状,要把它们从岩石中分离出来,需要细之又细。“因为每块化石所在的岩石层位以及硬度是不一样的,用力太轻,化石出不来;用力过猛,化石又会被损坏。”恐龙发掘工作者张宇新说。
一块化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科研成果的完整性,一只恐龙,最多有300块骨头,最短的骨头只有1毫米,每一块都不能接错。因此,每一场化石与岩石的分离,都是一场眼力与手力的较量。
为了更好地掌握分离力度,初入行时,张宇新和同事们每天都需要进行上千次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一不小心就把手戳了,钻心地痛。虽然工作很难,但每一块完整分离出来的化石,也让他们特别有成就感。
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黔江恐龙化石集群已发现有2个主要的化石富集层,最大厚度达12米,有400多个化石发现点和5个化石富集区。化石分布范围5.7平方公里,富集区面积达到0.8平方公里,资源规模在全国乃至全球罕见。
让恐龙化石“露出原形”只是第一步,要完成整个“复活”工作,还需要让零散的化石“站起来”。这是另一场耐力与智慧的较量。
这里是位于北碚区的重庆自然博物馆恐龙化石修复基地,里面堆满化石,尘土飞扬。修复师们正在进行一场恐龙“复活”。为了更好地保护恐龙化石,在“复活”恐龙的过程中,他们还需要给化石露出的部分涂上保护试剂。
如果发现化石裂开,修复师们还要在裂缝里注入黏合剂进行加固。在他们眼中,恐龙的头、爪、尾椎极难修复,一小块化石的修复经常都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零部件”集齐后,修复师们将对化石进行装架,这是“复活”恐龙最关键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像拼图一样,把化石一块块“拼”起来。
由于不同的恐龙有不同的特征和性格,因此要真正让恐龙“复活”,还需要发挥一点想象力,植入各种各样的场景和形态,让人们能很好地感受恐龙时代的生活。
如今,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万余平方米的展厅里,大型恐龙骨架以及数百件恐龙骨骼、牙齿、恐龙蛋及蛋巢、脚印化石标本等正整齐排列、有序展出。
每一个恐龙化石标本,都是一段关于恐龙的历史,对于研究地球气候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当原本散乱的恐龙化石被拼搭成骨架后,亿万年前的生命得以“重现”,向人们讲述光阴与自然的故事,这便是“复活”恐龙的意义:解码远古生命的秘密,让历史更好地被看见,让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