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力!重庆打造“红岩思政” 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奔涌
2025-07-01 15:51:5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冯一鸣)“他们给你纸笔:写‘放弃法学研究’就释放,写‘坚持法治理想’就上镣铐……你的选择是?”在沙坪坝校区图书馆内,西南政法大学学子们正参与一场“红岩剧本杀”。此刻,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红岩精神化作可感可触的青春体验。

事实上,在重庆高校,这样“活”起来的思政课并非个例。
近年来,全市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各自为战”的瓶颈,通过体系筑基、课堂改革、协同联动、锻造强师、品牌塑形五个方面定向发力,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一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体系筑基
思政教育“四梁八柱”根基牢
思政课的全局性变革,源于坚实体系的支撑。
6月,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李林,为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学院的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专题为“全面从严治党”,现场坐无虚席,“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深深刻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

然而,“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的场景在重庆高校已成常态。
近年来,重庆市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定期专题研究部署。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每人联系一所高校并常态化上讲台讲思政课。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出台“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行动方案、“大思政课”建设重点举措、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构建起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坚实“四梁八柱”。
同时,工作责任层层压实,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党建统领“885”机制、学校领导班子考核和巡视巡查工作,并成立新一届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多篇工作经验获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部简报刊发推广。
课堂改革
破壁教学“提质增效”动能强
近日,在重庆大学,一堂特别的“大思政课”引发关注:学校以教学改革破题,让思政课更有深度和温度。
据了解,该校外国语学院设计“大禹传奇”“羌风民俗”“红色记忆”“伟人足迹”“快乐乡音”“震后重建”“乡村振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八大教学模块,把思政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构建了沉浸式育人场景,让学生在实地考察、现场参观、亲身参与中深度体验不同文化,增强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

然而,这样的多元课程体系,在我市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中,还有许多。
近年来,我市课程体系深度融合,融合“必修+选修”“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多元课程体系。深化思政课“四化”改革,推出5门标准化讲义、100个精品微课,举办立体化教学展示300余场。
此外,我市学科引领显著增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工程,建成2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大幅度提升。重点马院建设提速,实现高校思政课二级机构全覆盖,建成1个全国重点马院、15个市级重点马院,3名马院院长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协同联动
实践育人“学段贯通”气象新
思政“小课堂”如何链接新时代“大社会”?四川外国语大学给出的答案是:协同联动、实践育人。
每年,四川外国语大学会将红岩精神及其承载的历史作为新生开学必修第一课,邀请专家讲授红岩精神专题课。
此外,学校还联动多部门、多院系及学校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中,附属中学把课堂延伸到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中,组织学生用英语演绎江姐绣红旗的历史故事;附属小学开展“小萝卜头大课堂”和“小小红岩讲解员”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红岩精神……如此生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正是协同联动彰显育人特色的生动注脚。


一直以来,为进一步让“小课堂”深度对接“大社会”,我市在中小学开设“红岩故事启蒙课”“看见红岩”“童年不一样——我与小萝卜头”“让烈士回家”等活动,在高校成立“渝教星火”宣讲队,深化“理响青年”理论宣讲。打造名师课堂200门、示范课堂300门。18家单位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联合10个市级部门共建市级基地50个,“红岩思政”教学点50个。
与此同时,我市还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建设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750门、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2个,深挖专业课思政元素,实现协同育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建成国家级共同体1个、市级共同体45个、集体备课中心12个,开展一体化教研活动超2000场次。
锻造强师
师资队伍“量质齐升”后劲足
兰桂萍,是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普通”教授。10年来,她认真钻研听障学生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跨越声音界限,引导青年学子向阳生长,无言地诠释着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初心和大爱。
像兰桂萍这样散发着微光,目送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奔赴前程的思政强师不计其数,而这离不开师资队伍“量质齐升”的一系列举措。

近年来,我市注重队伍规模质量双提升,指导高校按照不低于1:350师生比抓好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
截至目前,全市高校现有专职思政课教师3400余人,较2019年翻了一番。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名师8人次。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构建岗前培训、骨干研修、技能竞赛等组合拳,年均培训教师2万人次。
同时,我市激励保障措施有力,落实职称评聘“三单”政策,单列追加绩效,每年择优资助高校教师15名,评选各级优秀思政工作者50余名。
品牌塑形
“红岩思政”熠熠生辉影响广
今年3月,全国首个思政研学融媒体平台——“红岩思政”研学频道上线,首批60条“红岩思政”研学精品线路公布,全面开启新时代思政教育与研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而这仅是“红岩思政”正成为闪亮的重庆教育名片的缩影——早在去年5月,我市便成立了“红岩思政”教育联盟,首批50家成员单位携手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思政品牌。一年来,该联盟建设共享资源库,出版红色读物20余部,打造《行走·红岩》实践课105门,组织创排“红岩革命故事展演”500余场次。

不仅如此,我市文化育人成果更是丰硕,推进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活动中获奖近300项,培育“红岩思政”精品项目、原创文化精品等140余项。数字赋能思政创新,建设高校数字思政实验创新中心和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构建立体化网络思政矩阵。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将持续深化“主渠道”建设,巩固“主阵地”根基,建强“主力军”队伍,擦亮“主心骨”品牌,奋力打造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品牌,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刘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