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 | 昔日“淘气包”勇夺世界冠军 追光少年终成光
记者手记:只要心怀为梦想而战的信念,你我皆是那束光。
“如何提高表达能力,您有没有好的方法,可以教教我吗?”
近日,记者收到了一条求助信息,是李小松发来的。他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中为中国摘下首金,被提名为202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李小松身披国旗,鲜衣怒马,一战成名。而站在记者面前的他个子不高,一张国字脸平凡无奇,但举手投足间,又将沉稳内敛和少年意气完美融合。
可谁能想到,这位技术“社牛”,却是交流“社恐”。只要站上演讲厅,李小松就会紧张得忘词。
今年,李小松就要毕业了,他想当一名教师。这意味着他必须重新出发,迎接挑战——克服“社恐”。
“社恐”的世界冠军是个追光少年
曾经,有一束光吸引他去追逐,于是他努力拿下世界冠军。
如今,他也想成为那束光,于是他决心做老师。
追光的过程很难。
2018年10月,新生李小松进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认识了梁攀——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冠军,让中国队在该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位昔日“中考落榜生”的逆袭,就像一束光,穿透了李小松的内心,让他笃定了一件事:我也要成为世界冠军。
李小松参加的光电技术项目是新设比赛项目,由于没有“前路”可以参考,赛前准备的一年多,李小松每天训练量相当于平时8倍——40遍的灯具组装,50遍的PVC管弯折练习,100个焊点的灯带焊接……
“真没见过他这么拼的人。”同班同学商峻宁感叹,李小松每天早上7点出门,常常训练到凌晨才回寝室。后来,为了不打扰室友休息,李小松索性在实训室里安了一张床,每天吃住在那里。
“有一次,李小松训练到晚上10点时,教练给他指出了一个灯带造型的小错误。”商峻宁回忆,原本以为李小松会次日再改进,没想到他立马就开始重做。待他重新完成LED灯带造型时,已过零点。
2020年7月份开始进入特别赛冲刺阶段,李小松每天持续训练15个小时。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长时间灯下高强度作业等让李小松失声、嘴唇皲裂、体力透支……
最终,经过400多个昼夜的“魔鬼训练”,他苦练出了惊艳世界的本领,呈现出误差不到0.1毫米的精确效果。
2022年10月18日,站在世界技能大赛领奖台上的李小松,胸前的金牌熠熠生辉,神采飞扬。
他追到了自己心底的光。
“追光”的世界冠军曾是个“淘气包”
时间再往前十年,认识李小松的人,都叫他“淘气包”。
李小松来自江西省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没有什么玩具。村里小伙伴手中的电动玩具车,在他眼里就像会发光一样。所以,他会捡别人扔掉的旧玩具。
“捡垃圾的李小松!”小朋友们嘲笑着。李小松未理会,硬是通过拆卸,理解了线路和动力源等概念,真就造出一辆属于自己的玩具车。小伙伴们崇拜极了。
小学六年级时,他趁父母外出,把家里的电视机拆了又拼了回去。但纸包不住火,因电视声音太小,父母找来了修理员,一检查才知道,这电视少了个喇叭。
“是不是你做的?”鉴于李小松的“前科”,父亲气急败坏地问。
眼见不妙,李小松撒腿就跑。那天,全村的人都知道,李家那个小娃娃把电视机拆了又拼好了,只是少了个喇叭。
那时,李小松成了村里男孩子们眼里的光。
渐渐地,李小松钻进了他的“机械世界”,对文化课完全不“感冒”,连老师也束手无策。后来,这位“差生”的中考成绩没上普高线。
此后,父母求人、借钱,把李小松送进了一所民办高中,每年学费将近8000元,
为减轻家里负担,李小松满18岁后的第一个暑假就去工厂打工,每天13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换来每月3500元收入。而同厂另一位吉林大学高材生,光是底薪就有一万二。李小松决定改变。
不久后,他跨越千里,来到重庆,开启了他真正的“追光”人生。
成为真正的“光” 去照亮别人
追光的日子不会停止。
李小松常说:“现在我得到的一切,靠我一个人不行。”在他眼里,老师才是帮他改变命运的那束光。
“李小松是我学生带过来的,当时他皮肤黝黑,还有点拘谨。”时隔三年多,蔡运富对刚进学校的李小松仍记忆犹新。虽然没什么基础,但李小松对电子产品表现出的热爱打动了蔡运富,决定留下他。
“伯乐识马”的同时,千里马也记住了伯乐的知遇之恩。
在李小松眼中,蔡运富像“父亲”。
2021年10月,李小松赶着去深圳集训,陪同人只有蔡运富。下了飞机后又辗转出租车前往目的地。
车程还未过半,李小松就晕车了。胃里翻江倒海,头疼得快要炸裂开来。“哇”的一声,李小松把吃进胃里的午饭全部吐了出来,刹时,胃酸的气味充斥了整个空间。
“师傅,我会清理干净,现在能不能停一下车?”没等出租车司机发难,蔡运富主动说道。
在路边停车后,这位年过半百的中年老师不顾学生一身的污物,像呵护孩子一样把李小松搀扶至路边。随后回到车里,徒手将呕吐物都清理进塑料袋,又用湿巾把后排座位擦拭得干干净净。
在出租车通风的间隙,蔡运富匆忙离开,回来时手中多了一盒晕车药和一瓶水。李小松至今不知道,在几乎不见行人和店铺的公路周围,他是从哪里找来的这些东西。
“快吃药,舒服了我们再走。”蔡运富安抚着李小松的情绪,那关切的眼神和话语至今刻在少年的心底。
“像父爱一样温暖。”李小松说,老师们让他懂得,真正的光,要能温暖人心。
纵然有一技之长动天下的本事,李小松也有短板,就是“社恐”。数年前,他代表学校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台下听众大约200人。由于紧张,评委前一秒提的问题,后一秒他就忘了。
“您能再重复一遍吗?”李小松壮着胆子问,他也隐约听到台下的笑声。
为了锻炼胆量和表达能力,现在的李小松逢人就讲故事。新闻、小说、电影都是他的“演讲”素材。只用了一个多月,他就成了室友和同学们眼中的啰嗦“唐僧”。
“练了这么久,有改善吗?”记者问。
“我不知道。”李小松坦然回答。但他可能没意识到,来找只有过一次采访“交情”的记者求教,本身就是一个“飞跃”了。
“你已经很勇敢了,能来找我这个‘陌生人’求教。也许,你应该试着去给自己的学弟学妹们讲讲课,不收费的那种。”记者建议。
“嗯,我会努力克服的,我有信心!”李小松很快回复信息,附了一个大大的笑脸表情。一如从前,那个站在世界冠军领奖台上的阳光少年,自信、勇敢、一往无前。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姜念月/文 受访人/图 林楠/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