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呼唤:艺术驻留,在巫溪探索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性

远山的呼唤:艺术驻留,在巫溪探索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性

来源:重庆日报2022-08-17

8月11日下午,重庆市巫溪县兰英大峡谷。山连山、山绕山、山山不断。烈日当空,盘山公路迂回蜿蜒,汽车在峡谷中拐了无数个弯。车窗外一面是笔直的山体,一面是悬崖绝壁。一种壮丽而雄奇的原生态之美,令人震撼。

从海拔约1400米的峡谷入口开始下行,到峡谷底部海拔348米的兰英乡政府附近,再缓慢爬升至海拔约1650米的高山谷地,重庆日报记者一行绕着山路驱车约两小时,终于抵达目的地——兰英乡西安村。此时已是黄昏,落日熔金,倦鸟归林,炊烟袅袅,仿若世外桃源的宁静村庄,凉爽又芬芳。

摄影家王远凌和6位摄影师伙伴已在村中等候。他们是记者远道而来的理由。作为“寻乡计划”之巫溪乡村影像驻留团队首批成员,他们于8月6日抵达,开启为期7天的驻留。不但与村民同吃同宿,他们还深入田间地头,用影像记录村民生活,以及村中草木、习俗和风物。

“我们试图通过社会组织的力量,运用摄影这种艺术语言进行一场试验,在尝试建构一套全新的乡村影像计划的同时,更希望探索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是否还有更多可能性。”“寻乡计划”联合策划人、摄影师王远凌告诉记者。

“寻乡计划”:发现全新的乡村

西安村地处阴条岭,毗邻神农架,有“云端上的村落”之称。远山深处的它,距离巫溪县城55公里。从县城出发,须经50多公里盘山公路才能到达。虽然交通不便,但西安村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还是小有名气的药材基地,近年来,越来越多游客慕名前来,寻找乡愁。

“寻乡计划”全称为“寻找重庆乡土风景与风物计划”。该计划由重庆市新闻摄影学会、重庆日报文旅副刊部、重庆市大渝乡村振兴研究院、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重庆市餐饮协会小吃专委会、巴渝怀良重庆风物研发中心牵头发起,得到了重庆市南岸区摄影家协会,重庆市巴南区摄影家协会,重庆市渝中区摄影家协会等多家机构的响应,未来更多的民间机构也将参与进来,旨在以“文化艺术(拍摄风景)+本土风物(农副产业)”的全新模式发现乡村。

计划的首站落地巫溪,兰英乡西安村和蒲莲镇成了寻乡的起点。“这样的选择绝非偶然。巫溪是渝东北最远的县,西安村是巫溪最偏的村落之一,对大多外人来说它略显陌生,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它不能掉队,需要被更多人看到。这也让我们的计划更具典型示范意义。”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真飞说。

兰英乡乡长李徽是个80后“湘妹子”。在她眼里,西安村是长在深山人未识的“美人”。“我和蒲莲镇的周敏书记都是通过西部计划和选调生考试跟这片大山结缘的,一路走来见证着脱贫攻坚以来的点滴变迁。”她说,西安村因药材种植慢慢富起来、活起来,形成了特有的“三色三路文化”—— 金色开山路、绿色产业路、红色文化路,“相信‘寻乡计划’能帮助我们从更多角度发现这里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由摄影家所组成的影像驻留行动是整个计划的前期核心。按照构想,2022年8月-9月,3组摄影团队将在相关区县5个村庄驻留。他们将系统地以当地物产、景观为拍摄对象,同时关注人文故事,研究当地历史沿革,以影像串联起经济、文化、教育、产业发展等多方面。

“这个计划是公益的,所有参与的组织和个人基于共同价值展开共建行动,没有酬劳,交通、食宿也是AA。”计划协调人、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张九禾表示,“寻乡”将从风景、风物两个侧面去全新发现乡村,“用影像艺术传播展现乡村面貌,挖掘乡村的人文魅力,塑造乡村的产业活力,本质上是在探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城市已经相对发展成熟,乡村期待着更多关注。远山在呼唤,我们听到了,我们来了。”

艺术试验:为乡村振兴赋能

立秋后的山谷之夜,凉风习习,秋虫齐鸣,一轮圆月挂在远山,月光皎洁,洒了一地。抵达西安村当晚,记者与“寻乡计划”的主要团队成员围坐在民宿院坝,大家畅所欲言,聊起驻留计划开展近一周来各自的工作与所闻所见。他们都开心地说,自己收获良多。

“进村前,我们就很明确,影像驻留计划是一场基于乡村振兴的艺术试验。”“寻乡计划”筹划人刘宏毅说,这些年,很多城里人都会去乡村旅行,但大多都限于路人角度地看风景。拍拍照,发发圈,尝尝鲜,浮光掠影。“能不能引导这些群体承担起乡村文化的发掘者、梳理者和传播者的功能,在拍乡景的同时,也关注当地人文、历史和产业呢?因此,与另一策划人王远凌一碰,便有了共识。我们希望发起一个影像样本,用摄影这种公共艺术语言告诉更多的人,在乡村也可以这么拍、关注这样一些内容,让影像内容的生产者变成消费者,更有效地传播乡村文化。而在组织上,我们还希望有更多的社会组织来参加,将来路径成熟后,会更多地依靠更大的摄影组织和摄影家共同推动。”

基于风景又不止于风景。“这场试验给我们带来了远超传统的创作体验。从摄影师小组的成员构成上来讲,整体的知识结构非常多元,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物产研究……年龄构成兼顾了老中青三代,彼此的拍摄风格都有一定的互补性。我们的目的是从很多角度去展现和挖掘乡村的更多样题材,展现传播它的风貌和风姿。”摄影师邓旋说。

用各自擅长的方式,摄影师们探索着山村。中国国家地理合作摄影师冯大伟实地研究了山形地貌,“村子一头是绝壁,一头群山环抱,相当于是高山上的小峡谷,水源汇聚,土壤气候条件兼备,的确适宜药材生长。”这些药材是视觉重庆、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康暐的重点关注对象,“这里的太白贝母药性很好,但市场接受度没有珍珠贝母高,如何才能提升它的价值?” 对人文历史感兴趣的巴南区摄协副主席刘波遍寻村中古墓、老宅,他拍了101岁的老人、8个月大的婴儿。美国盖蒂图片社签约摄影师邓旋则跟村里年轻人交上了朋友,“拍他们回乡创业的故事,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眷恋和期许,毕竟,他们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

“我们相信,这种以社会组织的方式,与地方政府部门、民间、艺术家、社会学家、当地老百姓共建的驻留式、沉潜式的影像创作,不但能对乡村风景予以深度关注,对乡村风物产业发展予以驱动,而且有助于挖掘乡村振兴的内生原动力。”“寻乡计划”组织者、影像策展人戴伶表示,风景是大自然赐予的,风物则更依赖后天的助力,“社会组织和摄影家代表的民间力量很重要,他们不单是在拍照,更是将多元文化引入影像表达,借艺术之力吸引社会上更多的有情怀的人参与进来,同时也感召当地村民更关注自身,点面铺开、内外结合,一定是更有效的乡村振兴探索。”

天宽地广:推动乡村去拥抱市场

“前不久中央台来拍了纪录片,现在你们又从重庆(中心城区)赶来拍相片,我们村儿硬是越来越有名了哟,多拍点嘛,拍好点哈!” 8月12日,专程起了个大早的记者,碰到了西安村贝母产业带头人赵本兵。66岁的他坐在家门口吹着晨风,乐呵呵地跟记者打起了招呼。

赵本兵在当地土生土长,不过,他年轻时却更向往大山之外的地方。他曾一度投奔亲友落户湖北荆州,终究故土难忘,选择了回归。“村里以前是真的苦,甚至没有公路,现在脱贫攻坚之后一切都越来越好,这几年我种的贝母差不多卖了近百万元,这在过去哪敢想?”

在村口,记者偶遇了一家秦姓兄妹,正在中心城区上大学的他们也对“寻乡计划”充满期待。“城里人有乡愁,其实我们也有。我们特别希望这个计划让更多人关注西安村,希望政府发动更大的力量来帮助村里发展,提高收入,这样我们也能学成返乡,为家乡贡献力量。”

“村民对我们有期许,其实也是对自己家乡的期许。他们期待外来力量帮助家乡变得更好。”戴伶说,“寻乡计划”以社会组织为平台,以文化艺术为旗帜,根本诉求也是希望整合社会组织的力量,带动更多产业形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从政府输血变为自身造血,这就需要乡村与市场链接。”

如何链接呢?重庆市餐饮行业协会小吃专委会会长、巴渝怀良重庆风物研发中心主任占志南分享了他的思考。“将地方文化与食品研发结合走市场是我的专长。”占志南说,此次来巫溪,他不仅到访了兰英乡西安村,还去到了生产老鹰茶的蒲莲镇。当听到镇党委书记周敏介绍巫溪县在倾力研究、挖掘老鹰茶,尝试增加其附加值,他感慨地说:“无论是贝母、独活,还是老鹰茶,都是这里极具特色的物产,但要真正成为有影响力的符号性特产,还需进一步提升产品属性,提炼文化附加值,比如药材的深加工,比如挖掘老鹰茶蕴含的‘乡愁’。”

对此,重庆市大渝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李仁波表示:“乡村物产的深度开发和应用,辅以文化艺术的附加值,形成一批具有地方情怀的创意产品,比如巴渝怀良风物研究所基于江津青花椒研发的青花酥食品,就是乡村物产融合本地特产文化的成功创新实践。我们邀请了摄影艺术和社会学、文化、食品产业等领域的专家、企业家,包括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郑昊等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共建了“寻乡计划”,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探索,发现乡村物产的产业化灵感,丰富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探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当然,我们的计划刚刚起步,很多美好的期许是否能实现都还是未知数。”戴伶表示,未来在计划的持续推进中,如何更好地引进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如何最大限度集合有效的社会资源,如何促成文化艺术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诸多问题都还需要摸索。“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计划里的每一位艺术家都已经意识到,乡村现场,天宽地广,我们表达的已不再是艺术家的小我,而重要在于艺术与市场的延展效应。带着艺术的情怀,投身一个个乡村振兴的现场,与社会机构、企业集中优势解决问题,这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告别巫溪山乡,“寻乡计划”第一站也画上了圆满的句点。天气炎热,大家的心更热。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其实就像演绎一部恢弘的交响诗,序曲已经响起,社会各界群体就像乐团的不同声部,唯有齐心携手、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成就这个时代最美的乐章。

重庆日报记者 赵欣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远山的呼唤:艺术驻留,在巫溪探索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性

2022-08-17 07:17:11 来源:

8月11日下午,重庆市巫溪县兰英大峡谷。山连山、山绕山、山山不断。烈日当空,盘山公路迂回蜿蜒,汽车在峡谷中拐了无数个弯。车窗外一面是笔直的山体,一面是悬崖绝壁。一种壮丽而雄奇的原生态之美,令人震撼。

从海拔约1400米的峡谷入口开始下行,到峡谷底部海拔348米的兰英乡政府附近,再缓慢爬升至海拔约1650米的高山谷地,重庆日报记者一行绕着山路驱车约两小时,终于抵达目的地——兰英乡西安村。此时已是黄昏,落日熔金,倦鸟归林,炊烟袅袅,仿若世外桃源的宁静村庄,凉爽又芬芳。

摄影家王远凌和6位摄影师伙伴已在村中等候。他们是记者远道而来的理由。作为“寻乡计划”之巫溪乡村影像驻留团队首批成员,他们于8月6日抵达,开启为期7天的驻留。不但与村民同吃同宿,他们还深入田间地头,用影像记录村民生活,以及村中草木、习俗和风物。

“我们试图通过社会组织的力量,运用摄影这种艺术语言进行一场试验,在尝试建构一套全新的乡村影像计划的同时,更希望探索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是否还有更多可能性。”“寻乡计划”联合策划人、摄影师王远凌告诉记者。

“寻乡计划”:发现全新的乡村

西安村地处阴条岭,毗邻神农架,有“云端上的村落”之称。远山深处的它,距离巫溪县城55公里。从县城出发,须经50多公里盘山公路才能到达。虽然交通不便,但西安村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还是小有名气的药材基地,近年来,越来越多游客慕名前来,寻找乡愁。

“寻乡计划”全称为“寻找重庆乡土风景与风物计划”。该计划由重庆市新闻摄影学会、重庆日报文旅副刊部、重庆市大渝乡村振兴研究院、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重庆市餐饮协会小吃专委会、巴渝怀良重庆风物研发中心牵头发起,得到了重庆市南岸区摄影家协会,重庆市巴南区摄影家协会,重庆市渝中区摄影家协会等多家机构的响应,未来更多的民间机构也将参与进来,旨在以“文化艺术(拍摄风景)+本土风物(农副产业)”的全新模式发现乡村。

计划的首站落地巫溪,兰英乡西安村和蒲莲镇成了寻乡的起点。“这样的选择绝非偶然。巫溪是渝东北最远的县,西安村是巫溪最偏的村落之一,对大多外人来说它略显陌生,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它不能掉队,需要被更多人看到。这也让我们的计划更具典型示范意义。”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真飞说。

兰英乡乡长李徽是个80后“湘妹子”。在她眼里,西安村是长在深山人未识的“美人”。“我和蒲莲镇的周敏书记都是通过西部计划和选调生考试跟这片大山结缘的,一路走来见证着脱贫攻坚以来的点滴变迁。”她说,西安村因药材种植慢慢富起来、活起来,形成了特有的“三色三路文化”—— 金色开山路、绿色产业路、红色文化路,“相信‘寻乡计划’能帮助我们从更多角度发现这里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由摄影家所组成的影像驻留行动是整个计划的前期核心。按照构想,2022年8月-9月,3组摄影团队将在相关区县5个村庄驻留。他们将系统地以当地物产、景观为拍摄对象,同时关注人文故事,研究当地历史沿革,以影像串联起经济、文化、教育、产业发展等多方面。

“这个计划是公益的,所有参与的组织和个人基于共同价值展开共建行动,没有酬劳,交通、食宿也是AA。”计划协调人、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张九禾表示,“寻乡”将从风景、风物两个侧面去全新发现乡村,“用影像艺术传播展现乡村面貌,挖掘乡村的人文魅力,塑造乡村的产业活力,本质上是在探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城市已经相对发展成熟,乡村期待着更多关注。远山在呼唤,我们听到了,我们来了。”

艺术试验:为乡村振兴赋能

立秋后的山谷之夜,凉风习习,秋虫齐鸣,一轮圆月挂在远山,月光皎洁,洒了一地。抵达西安村当晚,记者与“寻乡计划”的主要团队成员围坐在民宿院坝,大家畅所欲言,聊起驻留计划开展近一周来各自的工作与所闻所见。他们都开心地说,自己收获良多。

“进村前,我们就很明确,影像驻留计划是一场基于乡村振兴的艺术试验。”“寻乡计划”筹划人刘宏毅说,这些年,很多城里人都会去乡村旅行,但大多都限于路人角度地看风景。拍拍照,发发圈,尝尝鲜,浮光掠影。“能不能引导这些群体承担起乡村文化的发掘者、梳理者和传播者的功能,在拍乡景的同时,也关注当地人文、历史和产业呢?因此,与另一策划人王远凌一碰,便有了共识。我们希望发起一个影像样本,用摄影这种公共艺术语言告诉更多的人,在乡村也可以这么拍、关注这样一些内容,让影像内容的生产者变成消费者,更有效地传播乡村文化。而在组织上,我们还希望有更多的社会组织来参加,将来路径成熟后,会更多地依靠更大的摄影组织和摄影家共同推动。”

基于风景又不止于风景。“这场试验给我们带来了远超传统的创作体验。从摄影师小组的成员构成上来讲,整体的知识结构非常多元,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物产研究……年龄构成兼顾了老中青三代,彼此的拍摄风格都有一定的互补性。我们的目的是从很多角度去展现和挖掘乡村的更多样题材,展现传播它的风貌和风姿。”摄影师邓旋说。

用各自擅长的方式,摄影师们探索着山村。中国国家地理合作摄影师冯大伟实地研究了山形地貌,“村子一头是绝壁,一头群山环抱,相当于是高山上的小峡谷,水源汇聚,土壤气候条件兼备,的确适宜药材生长。”这些药材是视觉重庆、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康暐的重点关注对象,“这里的太白贝母药性很好,但市场接受度没有珍珠贝母高,如何才能提升它的价值?” 对人文历史感兴趣的巴南区摄协副主席刘波遍寻村中古墓、老宅,他拍了101岁的老人、8个月大的婴儿。美国盖蒂图片社签约摄影师邓旋则跟村里年轻人交上了朋友,“拍他们回乡创业的故事,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眷恋和期许,毕竟,他们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

“我们相信,这种以社会组织的方式,与地方政府部门、民间、艺术家、社会学家、当地老百姓共建的驻留式、沉潜式的影像创作,不但能对乡村风景予以深度关注,对乡村风物产业发展予以驱动,而且有助于挖掘乡村振兴的内生原动力。”“寻乡计划”组织者、影像策展人戴伶表示,风景是大自然赐予的,风物则更依赖后天的助力,“社会组织和摄影家代表的民间力量很重要,他们不单是在拍照,更是将多元文化引入影像表达,借艺术之力吸引社会上更多的有情怀的人参与进来,同时也感召当地村民更关注自身,点面铺开、内外结合,一定是更有效的乡村振兴探索。”

天宽地广:推动乡村去拥抱市场

“前不久中央台来拍了纪录片,现在你们又从重庆(中心城区)赶来拍相片,我们村儿硬是越来越有名了哟,多拍点嘛,拍好点哈!” 8月12日,专程起了个大早的记者,碰到了西安村贝母产业带头人赵本兵。66岁的他坐在家门口吹着晨风,乐呵呵地跟记者打起了招呼。

赵本兵在当地土生土长,不过,他年轻时却更向往大山之外的地方。他曾一度投奔亲友落户湖北荆州,终究故土难忘,选择了回归。“村里以前是真的苦,甚至没有公路,现在脱贫攻坚之后一切都越来越好,这几年我种的贝母差不多卖了近百万元,这在过去哪敢想?”

在村口,记者偶遇了一家秦姓兄妹,正在中心城区上大学的他们也对“寻乡计划”充满期待。“城里人有乡愁,其实我们也有。我们特别希望这个计划让更多人关注西安村,希望政府发动更大的力量来帮助村里发展,提高收入,这样我们也能学成返乡,为家乡贡献力量。”

“村民对我们有期许,其实也是对自己家乡的期许。他们期待外来力量帮助家乡变得更好。”戴伶说,“寻乡计划”以社会组织为平台,以文化艺术为旗帜,根本诉求也是希望整合社会组织的力量,带动更多产业形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从政府输血变为自身造血,这就需要乡村与市场链接。”

如何链接呢?重庆市餐饮行业协会小吃专委会会长、巴渝怀良重庆风物研发中心主任占志南分享了他的思考。“将地方文化与食品研发结合走市场是我的专长。”占志南说,此次来巫溪,他不仅到访了兰英乡西安村,还去到了生产老鹰茶的蒲莲镇。当听到镇党委书记周敏介绍巫溪县在倾力研究、挖掘老鹰茶,尝试增加其附加值,他感慨地说:“无论是贝母、独活,还是老鹰茶,都是这里极具特色的物产,但要真正成为有影响力的符号性特产,还需进一步提升产品属性,提炼文化附加值,比如药材的深加工,比如挖掘老鹰茶蕴含的‘乡愁’。”

对此,重庆市大渝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李仁波表示:“乡村物产的深度开发和应用,辅以文化艺术的附加值,形成一批具有地方情怀的创意产品,比如巴渝怀良风物研究所基于江津青花椒研发的青花酥食品,就是乡村物产融合本地特产文化的成功创新实践。我们邀请了摄影艺术和社会学、文化、食品产业等领域的专家、企业家,包括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郑昊等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共建了“寻乡计划”,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探索,发现乡村物产的产业化灵感,丰富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探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当然,我们的计划刚刚起步,很多美好的期许是否能实现都还是未知数。”戴伶表示,未来在计划的持续推进中,如何更好地引进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如何最大限度集合有效的社会资源,如何促成文化艺术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诸多问题都还需要摸索。“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计划里的每一位艺术家都已经意识到,乡村现场,天宽地广,我们表达的已不再是艺术家的小我,而重要在于艺术与市场的延展效应。带着艺术的情怀,投身一个个乡村振兴的现场,与社会机构、企业集中优势解决问题,这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告别巫溪山乡,“寻乡计划”第一站也画上了圆满的句点。天气炎热,大家的心更热。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其实就像演绎一部恢弘的交响诗,序曲已经响起,社会各界群体就像乐团的不同声部,唯有齐心携手、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成就这个时代最美的乐章。

重庆日报记者 赵欣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