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反响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贡献高校智慧和青春力量
2025-03-05 20:34:42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重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推进教育现代化规划(2024—2035年)》在高校引发热烈反响
第1眼TV-华龙网讯(冯一鸣)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重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推进教育现代化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市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规划》一经发布,立刻在重庆教育系统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全面落实全市教育大会和《规划》部署要求,坚定信心、勇毅前行,聚力攻坚、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推动建设教育强市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重庆大学党委书记舒立春表示,作为国家布局在西南地区唯一直辖市重庆的“双一流”建设大学,勇当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学校将聚焦重庆“六区一高地”建设目标,紧扣“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416”科技创新布局,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时俱进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步伐,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突破跃升行动。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卫国表示,学校对标对表《规划》明确的重点任务,当好“先遣队”、做好“排头兵”,不断增强助力教育强市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着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在支撑重庆市全力打造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样板、内陆地区教育开放合作范例等方面走在前。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樊伟表示,学校以有组织科研为战略引擎,通过创新高校科研范式推动教育生态突破跃升,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区域高质量发展支撑。学校将法学研究深度嵌入国家安全、区域协调发展、重庆“六区一高地”建设等重大战略领域,逐步形成以法学研究为主旋律、以法学+国家安全为主赛道,以纪检监察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交叉赋能为主阵地的战略研究集群,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重庆医科大学党委书记覃正杰表示,学校聚焦一流学科建设,确保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实现突破性跃升。主动服务国家需求、新重庆建设需要,立足比较优势打造学科尖峰;积极构建共建、共献、共享、共进、共赢“5共”协同的学科生态,努力在学科治理、顶尖人才引育、原始创新、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质效上实现新突破。聚焦全领域全要素保障效能建设,推动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历史性跃升。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艳表示,充分发挥学校数学、生物科学、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优势和特色,以才引才、以才育才,拓展渠道,超常规引进培育顶尖人才和国家级人才,引领学科快速发展。围绕学校学科发展战略规划,聚焦一流学科、重点学科、特色交叉学科、特色学科群和重点平台基地,汇聚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在人才经费、团队培养、项目承担、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李林表示,学校探索“智能+网络通信”“智能+生物医学”“智能+控制科学”“智能+网络安全”“智能+集成电路”等学科交叉模式,构建“重邮特色”学科集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规划中“破解关键技术难题3000个以上”为目标,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优势学科领域,围绕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推动学科专业与重庆产业发展的高度匹配,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急需学科专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表示,学校对标《规划》中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重大平台,进一步找准切入点,谋划制定学校发展举措,打造更多具有交大辨识度的创新性实践和标志性成果。聚焦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扬帆”工程、一流学科登峰计划、一流专业建设计划、科技创新能级提升等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学校“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力争早日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奋力谱写“成长型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新篇章。
重庆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黎德龙表示,学校聚焦“四新”建设目标,加速专业供给侧改革。新增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专业,对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改造升级现有专业;联合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深化“校企双导师”“项目制”教学模式,实现课程链与产业链精准衔接;建设人工智能+重点课程、数字化教材等新形态教材,打造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构建“云端+线下”混合式教学新生态。
重庆三峡学院党委书记许光洪表示,学校聚焦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山地农业和三峡文化传承创新”三大需求,压缩同质化专业,将环境科学、生物育种、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打造为“舰长型”专业群,跨界建设智能环境监测、生态农旅等交叉学科,实现学科“非均衡突破”。以“非对称竞争”思路寻找跃升切口——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中做强比较优势,在产教共生中培育不可替代性,积极打造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三峡样本”。
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蔡家林表示,学校制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应用型工业大学的实施意见,提出7大体制机制改革、27项改革事项,推动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由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优化学科专业求突破。以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求为牵引,优化二级学院设置,撤销合并5个学院,更名2个学院,新设立汽车工程、电气工程2个学院。其中理工农学院9个,占比60%,文科类学院总数压减4个,计划到2028年招专业数由62个调减至50个左右。
长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黄大勇表示,学校进一步彰显“师范性、应用型、地方性、开放性”办学定位,深入实施学科建设登峰计划、人才培养致远计划、队伍建设高原计划、科研创新钩深计划、开放办学共赢计划,夯实本科生教育根基,高起点开展研究生教育,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师范底色更鲜明、应用特色更突出、服务能力更坚实”的突破跃升,以奋斗之姿在教育强市建设中贡献长师力量。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万书辉表示,学校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重庆现代产业集群,打造“智能教育+”“数字文旅+”“数字创意+”等交叉学科专业集群,建成一批市级重点学科、现代产业学院,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职前与职后纵向贯通、师范与非师范横向融通、校内与校外多主体联通的“一化三通”培养机制,为推进教育强市战略、打造西部基础教育高地提供人才支撑。
重庆开放大学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郭庆表示,学校将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深刻理解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环境的深刻变化,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办百姓身边大学”和“服务人们终身职业发展”的办学定位,统筹“两校一体”协同高质量发展,加快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开放教育体系、服务现代终身教育体系,为教育强市建设贡献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力量。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党委书记张伟表示,学校聚焦重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持续探索学校教育要素、创新要素和产业生产要素循环互通机制,主动融入教育数智化时代的新变革,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建设,聚力打造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发创新、名师名匠聚集高地,着力塑造产教融合、园区办学、职业培训、职教出海、数智治理等样板,为重庆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不断注入数字人才动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重电经验,为实现全面建成高水平教育强市展现重电担当。
重庆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政府督导专员陈长虹表示,学校将依托现有的9大专业集群(如软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深化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实习基地,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核心,把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区域产业发展精准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马文华表示,学校以“双高”建设为引领,锚定“升本建院”目标,聚力打造教师教育、早教托育、文化艺术、智慧康养、人工智能协调发展的五大专业集群,对标本科层次设置标准,深化产教融合,优化师资结构,为升本建院筑牢根基。同时,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建设智慧校园,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创新力与适应性。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郭天平表示,学校将以“建成以服务先进制造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为总目标,聚力学校“419”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红岩铸魂”“人才强基”“科创赋能”“幸福重工”“协同共治”“职教出海”“六大工程”,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实现大提升、大突破、大跨越。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邹晓波表示,学校聚焦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着力提升教学关键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契合市场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大力推进科教融汇,有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平台建设,力求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上取得显著成效。持续拓展社会培训领域,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易俊表示,学校坚持“双业紧密对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发展路径,强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体专业优势,做精测绘、安全等特色专业,推动财经商贸、土木建筑等多专业协同发展,持续提升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完善“重点平台+支撑平台+共性平台”创新体系,联合企业搭建“智能+技能”成果转化基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谈建成表示,学校秉承“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办学初心,依托万达开市域产教联合体,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以“产科教”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农业职教在改革创新中高质量发展的“新质”密码。主动走出“校园围墙”办学,把三峡库区广袤的田园、全市的农业产业园作为育人主战场,构建“产科教”农业园区融合育人共同体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胡尚全表示,学校聚力建强“两翼”,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重点围绕永川区产业“块”上紧密度的问题和水利行业“条”上适配度的问题,在政产学研方面推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径。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杨敏表示,学校对标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要求,紧扣重庆产业发展及迭代升级大趋势,深化“五金”建设,积极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深化职教出海,聚力高水平国际化办学、高质量“携企出海”、高层次科技创新合作核心任务,打造若干小而美“城职品牌”项目。创新推进“两体三元四融五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一核三场三融六环”教学模式改革,引领职业教育改革。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宗飞表示,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专业—产业—创新”全链条协同机制,力争三年内专业匹配度提升至95%以上。强化创新驱动,打造高能级技术技能服务平台,组建“化工新材料产教联合体”,聚焦绿色化工、低碳技术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60%以上。推进开放合作,擦亮“留学重庆”国际化品牌,深化与德国、新加坡等职教合作,推动“鲁班工坊”境外办学项目落地东南亚,输出化工领域职业教育标准。
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胡方霞表示,学校持续深化安全与应急特色办学品牌,与中国安能等企业深入合作,以安全应急服务产教联合体为载体,聚焦应急救援技术、应急装备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3个专业群,全面加强安全与应急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助力重庆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重安力量。
责任编辑:姚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