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思政”的教学与评价改善 重庆市2025年春季高三思政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举行-华龙网

基于“AI+思政”的教学与评价改善 重庆市2025年春季高三思政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举行

2025-03-07 21:05:24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通讯员 贺勇)3月6日,一场聚焦“AI+思政”的高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在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成功举办。此次研讨活动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共同承办,汇聚了全市各区县高中思政教研员及高三思政教师600余人。

会议伊始,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勇致辞。他以“教育的力量在于点燃火种,而非填满人心”为引,号召大家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担当,共同书写思政教育的时代答卷。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勇致辞。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在教学研究课环节,重庆市第八中学校教师陈海龙老师聚焦基于大概念的课程教学实践,以《聚焦“改革”要义——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题,通过“改革”“高质量发展”等核心概念的逻辑重构,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与2025年民营企业座谈会案例,系统阐释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辩证关系。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为大概念教学提供了示范样本。

陈海龙老师授课。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周光彦老师聚焦基于现象式的“AI+思政”课堂教学改善,这是对思政课程改善的新路径探索,周光彦老师《以“牛马”呼唤我——当代青年的压力表达与时代诉求》为题,将AI技术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课程以网络热词“牛马”切入,学生借助AI智能分析系统,快速生成“牛马”现象的定义,并发送至学习小组,周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思考为何基于不同的提问,所呈现出来的答案不同,初步构建学生基于AI的学科问题意识,随后周老师依托AI技术,组织学生开展“现象定义—原因剖析—对策研讨”的思辨活动,引导学生融合经济学、哲学、逻辑学等多维度的思政学科知识展开思考。AI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还通过智能交互功能,实时反馈学生思维漏洞,助力学生构建学科思维能力下的策略意识,同时带领学生进一步反思“牛马”的语境变迁背后所呈现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理性认知,充分彰显了AI赋能下思政课的时代温度。

周光彦老师授课。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在课例解析环节,北碚区思政教研员孙霞老师以《守正创新 深耕育人—— 新时代区域研训的实践探索》为题,深入阐述现象式教学理念与AI的深度融合。她指出,基于现象式的“AI +思政”课堂实践需拥有三大实施路径:研训转型,借助AI技术革新传统研训模式,提升研究效率;研训创新,利用AI的智能分析与模拟功能,开展创新性教学实践;构建常规研训模式,通过AI实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的全流程优化,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例如,教师可借助AI智能备课系统,快速筛选、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设计贴合学生实际的现象式教学案例,让学生在AI辅助下,主动探究现实问题,提升思政学习效果。

孙霞老师讲解现象式“AI+教育”的实施路径。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重庆八中教研组长靳万强老师结合高三复习痛点,分享《聚焦核心概念提升复习效能》的实践经验。他深入分析了复习课的本质、实践中的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教衔接的实施路径。靳老师特别指出,复习课需避免机械重复,应坚持以“化散为整,转识成智”为目标,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靳万强老师分享高三复习实践经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在关键评价环节,江津中学教研组长许必林深入剖析《重庆市高考试题考查的学科任务关键能力具象分析》。许老师结合2024年重庆卷试题,深入解析高考命题逻辑。他指出,我们首先要明确高考考什么,要站在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学业质量标准的维度去分析高考试题,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许老师指出,我们要理清高考试题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作用,从“七大关键能力”入手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许必林老师分析高考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重庆市教科院教研员文雯针对《二轮复习的准备逻辑与评价趋势分析》强调,是否进入二轮复习,需从知识基本面是否已经足够扎实,是否能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考试的重点,是否能把握学生中位数学情等三个角度做分析,文老师强调随着AI时代的到来,我们的评价应该逐渐向引导性、项目性、课题性的方向发展,而非简单的问答式评价,要注意考查学生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学生的再思考是什么,这对我们的思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庆市高中思政教研员文雯作总结。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文雯号召思政教研员和思政教师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堂与人工智能、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教育力量。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