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观察丨“三张清单”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沙坪坝15分钟圈出幸福承诺-华龙网

区县观察丨“三张清单”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沙坪坝15分钟圈出幸福承诺

2025-04-16 12:58:36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场治理变革实践。

近日,沙坪坝区开展“发言人来了”——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发布活动,发言人现场回复社区居民、外卖小哥关心的急难愁盼,将群众参与列为重中之重。

再将视线沿着沙坪坝“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打造过程推进,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到“骑手友好街区”建设,从全龄友好社区到智慧城市管理,沙坪坝区以居民需求为核心,用“针线活”串联起家门口的便利与温情。

以“民生为大”为行动纲领,将群众需求转化为治理清单,这一治理实践的背后,是沙坪坝区为民解忧的初心、高位推动的决心和资源整合的智慧。

三张清单

236项民生服务缺啥补啥

“沙滨路沿线能否增设儿童乐园?”“骑手就餐难怎么解决?”

在发布活动当天,大家问出自己关心的问题,不管是身边难题还是心中的期盼,发言人都耐心地给予针对性解答。问得关切,听得认真,每一位沙坪坝市民都成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的一员。

“以群众需求为核心,打造有温度的生活圈。”事实上,自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以来,居民需求就一直被沙坪坝列为工作开展的核心宗旨。

无电梯小区老年人上楼方不方便、独居老人到老年食堂用餐便不便捷、群众感觉小区环境美不美观……群众身边“小事”都是关系生活品质的大事。

为了更好地了解居民的需求,沙坪坝区前期深度摸排了各生活圈的资源禀赋和人口年龄结构。

“生活圈缺什么、补什么”“居民最需要什么、建什么”沙坪坝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邓舒洪介绍,沙坪坝区广泛发动所有镇街召开院坝会、楼栋会和议事会,共计200多次,甄选出了需求、事项、项目“三张清单”项目(事项)236个,每个镇街精选出10件群众特别关心的民生实事有序推进,涵盖了居民需求较大的电梯加装、红岩家医、老人照料、社区食堂、口袋公园等事项。

图片3
沙坪坝街道居民在壹心议事角聊天。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王钰 摄

民生诉求,正在转化为看得见的幸福场景和社区居民的称赞认可。

家住在沙坪坝街道的袁开珍老人曾经在家附近摔坏了牙齿,如今她看着平整宽阔的路面,规划整齐的街道,表示再也不担心走路摔跟头了。

家住郁金香小区的唐静在服务站做志愿者,做的正是收集群众意见的工作,她告诉第1眼TV-华龙网记者,最近大家的意见都很集中:要保护好改造好的空间、美化好的环境、增设的设施,让生活服务圈里的好日子延续下去,越来越好。

2+5+N

顶层规划惠及快递小哥

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是全市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小切口”,也是沙坪坝区做好城市治理的“针线活”。

要做好这个“针线活”,离不开因地制宜差异化特色化的打造,创建“骑手友好街区”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

沙坪坝区日均送单骑手5300余人,日均订单量12万单左右,均位居全市前列。

在送单过程中,骑手可能会面临道路不好找、小区不好进、车子不好停、充换电设施不方便等问题。

针对庞大的新就业群体,沙坪坝区以“骑手友好街区”建设为抓手,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服务管理和关爱凝聚,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打造。

社区党组织牵头,组织物业、居民代表、骑手代表等多方召开协商恳谈会,找到各方诉求平衡点,协商骑手配送“最后100米”的可行举措,比如,通过简化骑手出入登记程序,面向骑手开放地下车行通道,推广“小哥来了”应用程序,在有条件的小区入口提供自行车、推车等“换乘”设施,增设外卖柜,布设“骑手友好地图”,完善道路标识指引、楼栋标识标牌,设置“骑手友好车位”等。

沙坪坝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曾佑明在发布活动中介绍,目前,沙坪坝区绝大多数小区都已建成“骑手友好小区”。还建成暖“新”驿站210个,给骑手提供了一个可以歇脚休息、充电喝水、遮风避雨、纳凉取暖的空间。

“只需10块钱,就能享受到一份两荤一素的套餐。”社区食堂让外卖小哥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针对12万新就业群体,55家暖“新”商户推出“小哥套餐”,34个社区食堂延长供餐时间。

图片2
骑手正在看“骑手友好地图”。沙坪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而这并不是沙坪坝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格式化答案。

沙坪坝街道一心村社区聚焦“一老一小一青”,打造全龄友好社区;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放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优势,打造特钢文化、特色邻里主题生活圈。

推动沙坪坝街道、石井坡街道创建全市的典型案例,再遴选5个基础较好、特色突出的镇街创建区级示范,同时,全覆盖推动所有镇街创建工作,形成全区“2+5+N”的创建体系。

通过突出主题、差异推进,统筹谋划服务功能,沙坪坝区正努力营造满足居民全生活链条的多元化场景。

这种多元模式的治理创新,既传递城市温度又培育社会责任感。在发布活动上,多位骑手主动询问加入“红岩骑手”志愿服务队的具体流程,希望利用熟悉路况、机动灵活的职业优势,为独居老人送餐、应急物资配送等社区服务贡献力量。

共建共享

“文明换享家”换来和谐家园

家里闲置的旧衣物能做什么?

在沙坪坝街道,通过“文明换享家”活动,旧衣物就能变成积分。

“这个积分的用处大哟,可以兑换日用品,还可以兑换服务,那些年轻人喜欢用积分兑换课程。”9日,在一心巷,家住友谊村的朱碧清老人拿出自己闲置的3.95千克旧衣物成功兑换了相应积分。

图片1
“文明换享家”活动用“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王钰 摄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在现场的积分规则表上发现,获得积分的方式有四大类,五十余小项:到社区食堂帮厨、陪老人聊天、为老年人代购代办等就近参与志愿服务都能获得积分。

积分获得以后怎么用呢?沙坪坝区沙坪坝街道党工委书记孙平介绍,目前辖区的积分兑换点已经有43家,居民朋友可以就近参与兑换:社区团购日常提供的日用品、新鲜蔬果;理发、维修等便民服务;社区开展的特色课程;爱心商家提供的消费折扣券。

居民参与度是衡量治理成效的关键。“文明换享家”活动用“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推动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社区志愿者、社区规划师、项目监理员等治理主体角色。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这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增强其责任意识,又强化其对城市的认同感。

沙坪坝区创新“政府搭台、社会唱戏、居民受益”的共治模式,让生活圈建设凝聚多方合力。

1000余名骑手主动加入“红岩骑手”志愿服务队,化身“移动探头”参与社区治理,累计完成“随手公益”“流动急救”“爱心送考”等志愿服务近万次。

当旧衣物化作社区治理的“文明密码”,当骑手的电动车载起“流动的温暖”,沙坪坝区用实践印证:超大城市治理的智慧,在于将每个人的生活轨迹转化为治理图谱的经纬线。

这里的“15分钟”不仅是时空度量,更是一个个具体生命的获得感编织而成的幸福网格。

记者手记:

一部电梯的加装,背后是数十次居民协商;

一个暖“新”驿站的设立,承载着对劳动者的尊重;

一次积分兑换,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

走访沙坪坝区,最深的感触是以需求为导向,对民意的尊重。在这里,服务不再是纸上文件,而是化身为老人获得的一次帮助、骑手手中的一碗热饭。

“15分钟”便能丈量出幸福的半径。未来,随着更多项目落地,这片土地上的温暖故事还将继续生长,为城市现代化进程注入更多“人本温度”。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王钰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