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10碗菜④丨饶现丽:藏在菌汤里的松林与乡愁
2025-04-28 20:01:3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编者按:
四方食事,一碗人间烟火;山城滋味,最是暖胃暖心。每一道家常菜里,都藏着岁月的温度、家人的挚爱、邻里的温情,以及这座城市最质朴的深情。即日起,第1眼TV-华龙网推出原创专栏——两江新区10碗菜,聚焦进入“渝味360碗·山城人家”家常菜名册的两江新区10碗家常菜,听主厨们讲述“一菜一人生”的烟火故事,看两江新区如何以美食为纽带,串起邻里情、凝聚社区力。

第1眼TV-华龙网讯(张颖绿荞)“伞盖底下有细纹,柄杆带灰白粉的,准没错……”饶现丽蹲在菜场角落,指尖轻轻拨弄竹篓里沾着泥的松树菌,耳边仿佛又响起奶奶的叮嘱。她掏出五十块钱,连篓子一起捧回家,像是捧回了失散多年的珍宝。
两江新区翠云街道云卉路社区的居民饶现丽是一位美食爱好者,她的朋友圈每日分享的全是各种美食。然而,于她而言,野山菌鸡汤的地位无法撼动。
砂锅里,走地鸡的金黄油花裹着野山菌翻滚,一把晒干的野山胡椒根在汤里沉浮。

松树林里的“菌子课”
用老家散养的走地鸡,配上现摘的松树菌、鸡油菌,柴火灶慢慢煨两小时,加一把晒干的野山胡椒根,去腥还带点草木清香。喝前撒点现摘的香椿芽,鲜得让人舌头打卷,汤面飘着金黄油花却不腻口。
“三伏天喝发汗,寒冬喝暖胃。”
饶现丽的老家在渝北区石船镇,她回忆说,每年七八月份,雷雨过后,松树林里便冒出棕褐色的松树菌,宛如大地捧出的珍宝。“那时候奶奶挎着竹篮,我拎着小锄头跟在后面,她总说菌子要挑‘丑’的采摘,越漂亮的越有毒。”
有一次,她贪心摘了红菇,奶奶轻轻打她手背说:“傻丫头,蘑菇会骗人!”如今回忆起来,觉得小时候那些时光如此美好。
对于饶现丽来讲,这片松树林是她童年的“迪士尼”——捡菌子、追松鼠、用松针编戒指。大学一毕业,她特意回到家乡,想着毕业后能守着这片山林。可等她学成归来,松树林已变成蓝莓基地。“曾经松树摇曳、菌香四溢的景象,已成为记忆。”

鸡场里的“时光隧道”
失去松树林的二十年里,饶现丽试过用超市的人工菌炖汤。“任我如何熬煮,都熬不出那锅黄澄澄、满是松脂香的菌汤。”
直到去年中秋,她在菜场遇见一位穿苗绣围裙的老太太。
老太太脚边的竹篓里,松树菌还粘着青苔和松针,她想都没想就买下菌子。回家路上,她把菌子贴在鼻尖猛嗅——那混合着泥土、松脂和雨水的味道,瞬间把她拽回二十年前。
处理菌子时,她先用淘米水浸泡半小时,用牙刷轻轻刮菌褶。“奶奶说,泥沙吃进肚子会变成‘石头人’。”砂锅里的老母鸡是养鸡场老板特意留的,鸡油多,炖汤能香到隔壁单元。当第一缕蒸汽顶起锅盖,她突然眼睛湿润了,不禁感叹原来味道真的能穿越时空。
厨房里的“共享记忆”
汤的香气像条无形的绳子,把邻居们陆续牵进厨房。
楼上新搬来的程序员第一个“上钩”,吸着鼻子问:“姐,你在煮什么?闻着像我奶奶家的柴火鸡。”
这个年轻小伙捧着碗,讲起小时候偷喝鸡汤被烫哭的糗事;对门的邻居尝了口汤,第二天送来自己腌的酸萝卜:“配着吃更开胃”;连小区物业老张都蹭了半碗,第二天特意扛来一捆柴火:“柴火灶炖的才够味!”
这小小的松树菌,承载着的是故乡的味道,是亲情的温暖,是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割舍不断的眷恋。
责任编辑: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