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回声⑥丨乳腺癌早期拖成晚期!医生警示:别让“自认为没事”拖垮生命
2025-06-04 15:29:58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曾经不能自理的90岁老人在我的照料下都可以自己吃饭了,我这点‘小伤口’还能照料不好吗?”55岁的陈女士(化姓)曾认为通过自己的精心护理可“治”好乳腺癌,却在疯狂扩张的伤口中,上演了一场险些迟到的“生命战役”。
被搁置的“生命警报”
“乳腺癌早期,怀疑有淋巴转移,早点手术吧!”2022年6月,因甲状腺癌术后复查,陈女士意外发现自己得了乳腺癌。捏着诊断单,想着医生说的“早期”,陈女士有些侥幸。“既然是早期,应该可以再观察观察吧!”她在心里说服着自己。
她把诊断单折成方块,塞进包里。在工厂工作了几十年的她,眼瞅着还有最后半年就退休了,她不能在此时“歇气”。更让她放心不下的是家里——年迈的公公因脑梗后半身瘫痪行动不便,丈夫工作繁忙,给老人喂饭、擦身等事,像针脚一样密实地缝在她生活里。
“等退休再去医院手术吧,”她对自己说,嘴角牵出个疲惫的笑,“还有半年就55岁,办了退休手续时间就宽松了。”早期、不严重、手术可以等——这些念头在她脑海里来回穿梭。自己两年前才动了甲状腺癌手术,现在恢复得挺好,想着乳腺癌应该也不会是什么严重到要命的疾病,她安慰着自己,把诊断单压在了包底。没人知道,这一纸诊断书,却是被她按下暂停键的“生命警报”。
半年时间拖成的“晚期”
变故发生在一个深秋的傍晚。陈女士正给公公擦身,老人突然在浴室里打滑摔倒,手足无措的陈女士使出了全身力气才把老人扶起来。事后,老人并无大碍,陈女士却觉得右臂腋下一阵胀痛,似乎被“拉伤了”,她抹了点红花油,没多在意。
可后来几天,胀痛的感觉迟迟不好,整个手臂都开始肿胀,还有一些麻木。没过几天,腋下的皮肤竟然开始溃烂,淡黄色的液体浸透了内衣。她开始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拉伤”,而是乳腺癌的表现。但当时的她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甚至觉得“只要把伤口养好了,就没事了吧”!于是她每天用清水清洗,敷上从药店买的消炎膏,纱布换了一层又一层,溃烂面却止不住地沿着腋下往胸口蔓延。邻居大姐掀开她衣襟时倒吸凉气:“妹子,这看着很严重,怕是要割肉植皮才能好,得去医院啊!”她却怕耽误照料公公,总说:“小伤,抹点药就好。”
直到溃烂面一天天扩大,从硬币大小长成了巴掌大,手臂逐渐肿到了手指,抬臂都成了难事,更别说做洗衣做饭等家务活了。意识到不能再拖延的陈女士这才决定前往医院。在朋友的推荐下,她来到了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市六院)肿瘤科。
“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肺部,晚期了。当初为什么不及时治疗?”市六院肿瘤科卢家希主任拿着病理报告,语气沉重地问。“我以为不严重……”陈女士第一次直面自己的“无知”,晚期——这个词像一把利剑,狠狠刺在她心上。这时的她才知道,原来乳腺癌不及时治疗,也会“要命”。
用乐观心态迎来的“曙光”
“既然来了,就跟它好好较量一场。”陈女士骨子里带着不服输的韧劲,即便面对“晚期”的判决书,眼里也没失了光。主管医师徐红英医生一笔一划在病历本上勾勒治疗方案:“你家里还有老人要照顾,能省的费用我们尽量省。”陈女士攥紧徐红英医生的手:“我相信你们。”
虽然化疗可能会带来让人难以忍受的反应,但在听到病友聊起曾经也有一位和她情况差不多的患者,没有熬过第三次化疗就离开了人世时,陈女士咬了咬牙,坚定了治疗下去的决心。
第三次化疗后,陈女士惊喜地发现腋下溃烂面不再渗液,渐渐地,伤口开始结痂,手臂也消肿了。每次查房,徐红英医生都要仔细查看结痂:“这里新生肉芽长得好,恢复超出预期。”她用棉签蘸着碘伏轻轻擦拭创面:“要按时吃药哦!癌细胞比你想的狡猾。”

同时让陈女士暖心的还有护士站的姑娘们。第一次换药时,溃烂处的模样让陈女士羞得想躲,护士却不以为然,一边拆纱布一边和陈女士聊天:“陈阿姨化疗几次了?感觉怎么样呀?”从最初每天换药到后来两三天一次,护士妹妹们每次都耐心地指导陈女士锻炼手臂:“手臂慢慢抬,像我这样画圈……对,就这样!”
第11次化疗结束那天,体重秤上的数字让陈女士乐开了花——比入院时重了12斤。“人家都说生病了要瘦,我却还长胖了!”她摸着腋下的疤痕,那里曾像个张开的血盆大口,如今已缩成花一般的印记。
经过治疗,陈女士的肿瘤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持续缩小,没有出现严重副反应,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如果当初她能在确诊后立即手术,根本不需要经历这些。”卢家希主任提醒,许多患者误认为“早期就等于安全”,却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每拖延一个月,癌细胞就可能多转移一个器官。因此,发现早期癌症一定要及时干预。”而陈女士的康复也证明,积极心态能提升治疗耐受性,“及时治疗是止损,乐观是激活免疫力的良药。”(文/王凤 图片由院方提供)
责任编辑: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