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梦与路】优秀校友报道(69)廖弘杨:入职“成飞”,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华龙网

【重工梦与路】优秀校友报道(69)廖弘杨:入职“成飞”,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

2025-06-27 16:37:05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编者按:

他们的梦想,或大或小,却始终如一。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却一直心系母校。他们的年龄,老少不一,却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原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我们用文字记录梦想,用镜头定格感动。我们一路追寻梦想启航的脚步,记录那些年,感动的人、难忘的事,一起寻找“重工大”文脉的延续、“重工大”精神的传承。

廖弘杨(右一)与同事。受访者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第1眼TV-华龙网讯 “已经工作一年了,感受很不错。”2024年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原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廖弘杨带着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技术成功入职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成飞)。这一年里,廖弘杨在一次次的工作“实战”中,褪去了学生的青涩,成为了一名目光如炬的机械工程师。

重工大淬火:实训室里炼就“匠心筋骨”

回溯起点,廖弘杨的选择带着清晰的现实考量与灼热憧憬。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智能化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崛起,为机械专业人才创造了更多机遇,像工业机器人工程师、智能产线规划师等岗位需求逐渐增加。

2021年,高中毕业的廖弘杨选择了留在家乡重庆,并就读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重工大的机械专业相对于整个重庆来说,排名都比较靠前。”廖弘杨敏锐地锁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重工大的三年里,廖弘杨坦言,最难忘的是备战创新创业比赛的那段时光。指导老师用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帮助他们反复打磨,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同学间毫无保留地分享创意、互相查漏补缺,那种“硬核互助”的氛围让人倍感温暖;老师“匠人式教导”的严谨态度,也时刻鞭策着他们精益求精。

此外,重工大“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也让他受益颇深。

比如校企合作开展的智能生产线优化项目,团队进入合作企业的车间,直面真实生产场景中的复杂问题。“生产线效率低下、设备故障频发,这些课本上不曾详细讲解的难题,瞬间将我们推向了实践的‘战场’。”廖弘杨说道,这段经历对他后续的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进入职场后,他面对新项目时不再手足无措,而是能迅速运用在项目中积累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快速梳理工作思路。

廖弘杨(右一)与同学。受访者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凭借着出色的学习能力和专注力,在重工大求学时,廖弘杨斩获国家奖学金与多项荣誉。如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全国银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国家级三等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金奖……并且拥有两项发明专利。

破壁引航:以实力击穿“学历天花板”

“这些零件关乎每一次飞行的安全,容不得0.01毫米的误差。”企业指导老师的这句话与重工大教导的“匠心精神”不谋而合,让廖弘杨深刻意识到高端制造业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责任与使命的担当。

廖弘杨回忆,在学校参与真实项目时,为了优化叶片的加工工艺,他和团队连续两周查阅国内外前沿文献,反复调试参数,最终将表面粗糙度降低了30%。“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能够为航空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成就感与使命感,成为了我坚定选择高端制造业的强大动力。”从职业大学到航空工业“国家队”,变的是平台,不变的是对“大国制造”的信仰与追求,廖弘杨渴望在这条道路上,继续用技术与匠心书写中国制造的辉煌。

面对行业技术迭代加速的现状,廖弘杨始终以“空杯心态”看待每一次挑战,将工作中的难点转化为学习目标。目前,他正专注于提升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技能,系统学习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 编程,尝试用AI模型预测设备故障周期;同时,为了增强跨领域协作能力,他也在学习项目管理课程,考取PMP认证。

他未曾因起点自我设限。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东风与产教融合深度推进,更为职校生打开前所未有的机遇之门。“税收优惠等政策正吸引企业深度参与职校人才培养。”廖弘杨分析道,职校生在校即可接触真实项目,毕业后凭借扎实经验和人脉,能在高端制造业快速成长为核心力量。

“学历或许是起点,但绝不是终点。”廖弘杨语气坚定,“真正的职业高度,属于那些愿用汗水和智慧持续攀登的人。”对于母校今年成功升格为职教本科大学,廖弘杨也十分激动,表达着对母校的祝福,希望在今后的日子能够与母校一起,在支撑大国制造的苍穹之上,闪耀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璀璨光芒。

校友档案:

廖弘杨,中共党员,2024年毕业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原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现就职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编辑:何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