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凌晓明:“学院书记秀霹雳舞”产生的背景、过程与实情
2025-01-26 21:27:37 听新闻
时间长河中的一瞥,加注上时代元素,往往具有特别的意义,留有深刻的记忆。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让一件原本很不起眼的小事,竟然演变成了一场网络“裂变”,从信源的无意传播发展为一次全网关注、网民热议、教育深思的网络现象。
这得从一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迎新晚会谈起。在每个新年来临之际,重庆大学各个学院都会举办迎新晚会,主要是迎接新年的到来,展现和打造校园文化建设;也为迎接新生之寓意,展示发展新成就,营造发展新氛围。自然,新闻学院不例外,按传统惯例和场地竞排顺序,2024年12月28日晚,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篇待展 闻启未来”迎新晚会在虎溪校区小剧场如期举行。

学院晚会唯一的教师节目名称为《教师集体舞蹈》,参演者为凌晓明、朱宇鹏、范虹、谢鹏、赵佳佳,后四位老师均为来学院工作两年左右的青年教师代表,为第八个上场节目。此节目的组织、设计和编排等工作没有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也有些考量与安排。按计划,五人集体出场,然后每个人SOLO,即单独表演,舞蹈结束后,我被主持人独自留下鼓动再演一个,独白了几句,献歌几句,宣告教师节目的完成。
教师节目的起源是在2024年12月16日上午,学院班子集体研究晚会节目组成时,负责晚会组织工作的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娜提议并获得通过(当时本人未在场,参加了学校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回学院后得知这一情况时,我开始表达了“现在跳不动霹雳舞,年龄大了,会影响节目的质量和效果”婉拒意见,但架不住劝导和集体决定,只得摸着头皮硬接下来。于是,我就动员朱宇鹏副教授来负责安排活动形式与内容,我则进行人员组织等工作。
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是日常学院育人工作的追求,因为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要让青年老师成长更顺利,应尽快深度融入学院中,因为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
这一计划与安排得到了新进教师们的大力支持。朱宇鹏老师设计并编排的教师舞蹈节目,集体上场并每人独舞40多秒的形式,能有效解决集中排练和集体动作一致协调等难题,且每人C位表演时可随意发挥,不局限于统一标准,灵活的表达方式得到了节目组老师们的充分认同。于是演出前,我们仅仅碰头了两次,只合拍了一起上场的集体动作,用时累计不到一小时。

随着欢快、明朗、劲爆的音乐响起,我们五人均按当初设计的思路,很好地完成了舞蹈节目,每人都很卖力、用心地完成了个人的动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现场气氛很活跃,整个节目过程台下师生很捧场,掌声、欢呼声、尖叫声不断。主持人上场,与台下观众互动时,鼓动了“老师们节目很精彩,是否再来一个?”显然的是,我被“强行”留了下来,来顺应当时的呼声。
接过话筒,我表达了“让一个老腿老胳膊的大叔,与几位年轻老师跳舞,是件很‘残酷’的事。跳完舞后,再让我表演个节目,更是很‘残忍’的事。我关注到,青年人中男生很喜欢撸铁,女生呢,喜欢撸猫撸狗。今天的晚会上,这份‘残酷’和‘残忍’,让我们的师生创造了一个新词,叫‘撸书记’!如果让你们开心快乐,当然,‘撸书记’也是可以的!”停了一下,我故作扭头看了一眼后台,笑着表达了“后台有同学提议‘今年撸书记,明年撸院长’,哈哈哈”。这一出的独白与表示,较为生动和诙谐,引发了强烈共鸣,燃爆了全场师生。接下来,我该表演了。“有首歌的歌词是‘简单爱你心所爱,世界也变得如此大起来’,我认为其意境、内涵与现在的氛围非常契合,唱几句表达我的心意与体会。”憋了口气,我唱了《再度重相逢》一小段,但因跳了舞体力不支,高音部分没有达我的愿意,再次我以语言表达来强调。“我们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晚上所有的花都为你开,所有的景物都为你们而安排!”。
现场气氛依旧很活跃,笑语不绝,欢呼不断,直至后面精彩节目的转段。

用心之至的学院院长郭小安,竟然将本人最先SOLO的霹雳舞全程录像了,并将视频发朋友圈“学院凌晓明书记热舞点燃全场”。此为出圈之源。随后被敏锐的《上游新闻》视频编辑部副主任李雅歆捕捉到,当晚对我作了采访,回应媒体的跳舞目的“就是带动师生一起动起来、跳起来、嗨起来,在这个辞旧迎新这样一个节点中,能够更加的开心快乐!”随即《上游新闻》发布“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迎新晚会,学院书记大跳霹雳舞,魔性舞蹈嗨翻现场”的短视频。这一推广竟然带动了全国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
新时代从不垂青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新征程也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新闻学院师生们在拥抱新时代、笃行新征程中,有谋划,重思考,强探索,勇奋进,在学科高质量建设和人才高水平培养等过程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干劲、闯劲、钻劲激励和鼓舞其他人,与此同时,社会节奏快,学习工作压力大,更需要晚会这样难得的机会等方式来放松压力、调节自我和释放情绪。解决和平衡好这两者关系,现实中的确是件难题,如何有效衔接和对待处理,想必就是社会呼声和民情民意的渴求与召唤吧。(以上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何杜娟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重庆大学舆情信息研究所专家,副教授。为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10人之一,省部级人才),教育部2024年“网络教育名师”(10人之一),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特聘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重大决策网络舆情风险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全网《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评审专家,智慧星光智库研究院“特约专家”,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重庆大学区域经济与科教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一级学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大学“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学科方向特聘教师等。
获中宣部“全国舆情信息先进个人”;中央网信办“全国优秀网评员”;获选为2019年各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典型案例中全国“党员干部个人案例”(40个之一,发布排第一);连续三年获全国“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百名“榜样”称号;第14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授予为“网络评论自创‘中国风’系列成果奖”等。近几年来,在《光明网》、《环球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上发表网络深度评论文章120多篇(其中88篇形成了“中国风”系列),全网联发网评文章为60篇,各中央及省市主流网站全文转载6000余次,其中12篇入列全网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的TOP100榜单。获全国“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百篇文字精品2篇,第一、三、四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2篇和二等奖1篇,重庆市教改一等奖,教学成果奖5项等。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主编4部,独著《唱响网络正能量——网络宣传研究范例与阐释》,被认为“可以填补思政课辅导书、优秀网评成果等领域的一些空白,是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解的一本通俗读物。”牵头和主研的教育部、重庆市重大课题在内省部级等各类课题16项。近些年来负责团队获奖或表彰(扬)上百次,为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和教育部等国家三部委及重庆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