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10碗菜⑤|毛玲:“春日限定”折耳根 野菜“顶流”唤醒三代记忆
2025-04-29 12:10:26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编者按:
四方食事,一碗人间烟火;山城滋味,最是暖胃暖心。每一道家常菜里,都藏着岁月的温度、家人的挚爱、邻里的温情,以及这座城市最质朴的深情。即日起,第1眼TV-华龙网推出原创专栏——两江新区10碗菜,聚焦进入“渝味360碗·山城人家”家常菜名册的两江新区10碗家常菜,听主厨们讲述“一菜一人生”的烟火故事,看两江新区如何以美食为纽带,串起邻里情、凝聚社区力。
第1眼TV-华龙网讯(张颖绿荞)初尝者掩鼻皱眉,老饕客欲罢不能。
若论川渝人的味觉乡愁,折耳根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道脆嫩鲜辣的野菜,有人爱之入骨,有人避之不及,却始终倔强地扎根在山城人的烟火里。
来自两江新区鸳鸯街道的毛玲,便是折耳根的“头号信徒”——一把小镰刀、半勺红油辣子,她将山野的野性、泥土的芬芳,连同三代人的记忆,拌成了穿越时光的“春味密码”。

一锄一镰采春味
清晨六点的后山,薄雾如纱幔般缠绕,露水凝在折耳根的锯齿叶缘,将坠未坠。
毛玲踩着露湿的草丛,镰刀尖轻轻探入松软的腐殖土,手腕一抖,一截雪白玉似的根茎便跃入竹篮。
山风掠过耳畔,携来几声早莺啁啾,她俯身轻嗅断口处溢出的汁液——药香混着泥土腥气,正是阿婆念叨的“地气”。
“春雨后的头茬根最金贵,指甲一掐便汪出水,像娃娃的脸蛋子。”毛玲学着阿婆当年的口吻说。
三十年前,她也是这样攥着阿婆的粗布衣角,看那双布满裂口的手在石缝间翻找。老人总把最嫩的根塞进她嘴里:“嚼碎了,苦里藏着甜,像咱们山里的日子。”
竹篮渐满,根茎上的红褐色须毛还沾着露珠。毛玲直起腰,带着新鲜的折耳根回到了山脚。“今年最鲜的这口春味,算是吃到啦。”

药香里的血脉温情
毛玲拌折耳根的秘方,是阿婆教给妈妈,妈妈再传给毛玲。阿婆总说:“料要狠,心要软。”。
辣椒得用菜籽油现泼,醋得是自家泡的酸柑子汁,隔壁邻居李婶尝了直咂嘴:“比馆子里的还鲜灵!”
青花瓷盆里,折耳根拌得油亮生光,花椒与蒜末激出辛香,胭脂红油裹住白玉根,花生碎洒落如星。入口时辛香冲喉,细品时回甘潺潺,像极了嘉陵江在喉头打了个转——一半是山岩的倔,一半是春水的柔。
就着白米饭,嚼得咔嚓作响。毛玲坦言,其实哪有什么秘方,不过是把山风、泥土,还有那些蹲在灶台边偷吃的旧时光,都拌进去了罢了。

一筷挑动川渝魂
折耳根独特的风味,让它悄然占据了西南地区的餐桌。
先是野性的辛香,而后回甘绵长,像山里人直愣又热辣的性子。“折耳根的味道其实也特别像我们面对苦难时的这种韧劲儿。”毛玲这样讲道。
旧时缺医少药,折耳根是土方子,清热解毒;如今日子好了,倒成了割舍不开的滋味。夏夜里拌一大盆,就着啤酒闲话家常。
如今,这道菜还被搬进了很多“网红”火锅店。冰镇折耳根刺身、折耳根酸奶昔,年轻人举着手机拍“暗黑料理”,却总被回甘的野味征服。
暮色中的后山,又有新芽破土。那些渗进根茎里的山风、露水与旧时光,正通过一双双年轻的手,继续生长在川渝人的味觉基因里。这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对家乡味深刻记忆的情感寄托。
这个标题用“三代情”替代“乡愁”,更突出亲情传承的温暖;“唤醒山野记忆”则保留了原文的自然意象,同时更具动态感和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能闻到折耳根的清香与泥土的芬芳。
责任编辑:王婷婷





- 华龙直播|“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重庆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新闻发布会
2025-04-30 10:00:00
- 华龙直播回顾丨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奋斗创造美好未来 合川区庆祝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晚会
直播|2025-04-29 18:55:00
- “甲亢哥”中国行火爆全网,那他到底有没有甲亢?
2025-04-30 06:40:08
- 过敏性鼻炎还能做手术?怎么不早说!
2025-04-29 20:17:56
- 明星动力EA211当增程器 上汽大众ID.ERA有“亿点点”强?
2025-04-29 20: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