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王新:构建学前教育“三位一体”新生态

2025-05-06 09:52:11 听新闻

唯有通过家庭、学校、教师的协同折射,才能让每个儿童的生命绽放出独特而绚烂的光芒。

随着翘首以盼的学前教育法正式施行进入倒计时,我国学前教育即将迈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为千千万万幼儿的健康成长筑起更坚实的制度保障。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发展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一环,写好学前教育这篇大文章并非幼儿园在唱“独角戏”,而是家庭、学校、教师同奏“交响乐”,唯有当家长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学校持续更新教育理念、教师深度参与创新实践,形成育人合力,才能为儿童成长提供既健康又丰沃的土壤。

责任要压实压牢。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教育者。”学前教育法第十六条就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抚养与教育儿童的义务,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必要条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创造良好家庭环境,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有个古老传统:当孩子出生时,父母会在书本上滴蜂蜜让孩子舔舐,使其从小感知“知识是甜的”。其实,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智慧正是家庭教育的精髓所在。作为幼儿的第一监护人,家长的思想重视、示范引领、悉心教导才是抓好学前教育的核心所在。家长的深入参与,不仅为幼儿的成长筑牢坚实保障,更为学校教育管理提供便捷支持。

理念要迭代升级。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既要守正,持续守牢传统优秀教育理念,更要创新,善于吸纳新理念、学习新模式、探索新赛道。“蒙台梭利教育法”历经百年仍被推崇,主要原因就在于深刻把握了儿童自主探索的本质规律;芬兰幼儿园近年引入编程启蒙,则是应对数字时代的必要调整;北京某百年幼儿园保留着传统的民间游戏课程,同时开发STEAM项目,让孩子在玩陀螺时学习物理原理;上海某幼教集团将古诗吟唱与AR技术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学前教育法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学校要创新教育理念,但是在第二十二条提出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质量就意味着学前教育要办出品质、铸造品牌,这就需要学校要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模式,特别是在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的人工智能新时代,学前教育更需要构建具有文化根基又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使儿童既能扎根本土,又能放眼世界。

教师要深度参与。教师是教育现场的灵魂工程师,其专业深度直接决定教育质量。在东京,有位幼师三十年如一日记录儿童游戏行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成课程;在赫尔辛基,幼儿教师将森林变成教室,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数学和科学;在国内,有的老师开发“情绪卡片”帮助幼儿表达感受,有的设计“问题墙”鼓励孩子提问,还有的创“微型社区”培养社会能力,特别是笔者孩子所在幼儿园,三位辛勤园丁在面临日常繁忙的教学保育任务,依然坚持额外付出、潜心思考,在思维碰撞后设计“熊熊大百科”创意活动,让孩子们从探索发现、仔细观察到认识了解、自我思考,再到互动展示、总结复盘,实现了从多个层面对熊这个动物有了全方位、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实际效果非常好。其实,这些教育创新看似微小,却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无畏的尝试精神。学前教育法在第四十二条也明确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在信息多元的时代,幼儿教师更需要培养更多的教育责任感,发挥人类独有的教育智慧,培养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创造力、同理心和人文精神,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探索更多、更好的未来。

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奠基工程,其质量关乎国民素质的未来高度。当家长不再将教育责任外包,当学校能够自主守正创新,当教师勇于探索实践,三方形成的教育合力必将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如同三棱镜能将白光分解为七彩光谱,唯有通过家庭、学校、教师的协同折射,才能让每个儿童的生命绽放出独特而绚烂的光芒。在这条合力育人之路上,我们不仅培养着健康快乐的儿童,更在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美好未来,同题共答才是最好的答案!

责任编辑:何杜娟

版权声明:

“华龙网”客户端“鸣家”专栏的所有作品,均为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未经“鸣家”栏目或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求其相关法律责任,联系邮箱:602410261@qq.com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