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王发荣:薄如蝉翼淡如绸,万缕千丝总相连——梁平竹帘

2017-11-20 13:55:37 听新闻

梁平竹帘历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从生活到艺术再回归到生活的发展历程,其艺术技巧与表现手法均形成独特体系,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极富东方色彩和民族气派。

微信图片_20171120135512.jpg

“薄如蝉翼淡如绸,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

梁平竹帘,色泽典雅,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风韵,薄似纱锦。

“剖将黄竹织帘栊,不让穿珠九曲工,一自高粱传雅制,隔窗人似碧纱笼。”清初诗人蓝选清在《高梁耆英集》中的描述,足见梁平竹帘工艺的炉火纯青。

微信图片_20171120135507.jpg

梁平竹帘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在公元997年北宋太宗年间,民间工匠燕洪顺以手工破竹取丝,针缝线连,织成薄如罗绢、透明洁净的带状帘子,用以舀纸。工艺奇特适用,工效和纸产品质量双双提高,声名远播。

微信图片_20171120135502.jpg

后来,燕洪顺被召至邑府,用蚕丝编竹织成轿帘、椅帘、窗帘等,绵薄如纱。其精湛的工艺和平滑如绸的外型,华美实用,受皇室青睐,遂被列为送京贡品。在《梁山县志》上留下“竹木羽毛之属,必他外无所及,征诸宋史,则尝贡绵”的记载。

微信图片_20171120135454.jpg

经元、明至清代,梁平竹帘工艺日臻成熟,用途更加广泛。据清·嘉庆十三年的《梁山县志》记载:“竹帘……以破竹取细丝,织轿帘、灯帘、堂帘,各色俱备,极其精巧”。历代达官显要、骚人墨客为竹帘题下的诗句颇多,传播甚广。

其时的少京兆李婺对梁平竹帘作了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细如毫发密如丝,浅淡春光傍绮帷。喷雾漫着晓雾时,织云宛睹碧云垂。窥鸟拂日晴窗影,倚阁香凝湘水姿。为有香山飞瀑布,传来妙手见心思”。

真正将梁平竹帘引入工艺美术殿堂的,是梁平竹帘第一代传承人、清末民初民间画师方炳南。由其首创在梁平竹帘上作画,使清静平素的工艺珠帘更添光辉。

此后,梁平竹帘以其独特的工艺形式,吸引众多艺术家一展身手:沈鹏题字、黄胄画驴、阎松父画虎、苏葆祯画葡萄,跃然帘上,美不胜收。

微信图片_20171120135529.jpg

梁平竹帘品种繁多,按制作工艺可分为素心、堂心两类。素心就是在织好的竹帘上只上一道清油,不再上其它底色,形式素朴,保持竹子特有的质感和纹理。取其自然之美。民间应用广泛,多用于轿帘、门帘、窗帘等居家用品结和装饰之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风韵。

堂心即在素心竹帘的绘画部位再上一道白色底子。其材料是用桐油和立得粉调制而成。

按用途划分,则有条屏、通景屏、罗汉屏、中堂、推心、横推、斗方、屏风、对联、门帘、灯罩等。按竹帘画的表现形式,有绘帘、绣帘、织绒三种。

微信图片_20171120135534.jpg

绘帘,即是在竹帘上作画,在艺术上借助中国画的技法和表现形式,根据竹帘的特点,以大小写意、兼工带写为主;山水、花鸟、人物栩栩如生。

绣帘,是在竹帘上进行织绣。利用竹帘轻薄如纱的特点,织出像工笔绘画一样的图案。主要内容为人物、动物、花鸟之类。

织绒,是竹帘工艺开发的新品种。其技法按照不同色彩要求,将各种颜色用喷枪喷到图案上,产生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的画面。

微信图片_20171120135537.jpg

传承人牟秉衡介绍:“在竹帘上绘画不同于宣纸上作画,它没有宣纸的那种自然天成的晕染效果,使用技法和色墨与宣纸上约有不同,掌握的难度稍容易一些,即使局部出错可以即时擦掉进行修改······在竹帘上绘画与宣纸上作画的不同之处。”

一幅承接千年技艺传承的梁平竹帘,可谓荣誉等身。1956年,梁平竹帘工艺收入《中国工艺美术集》,1990年获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铜奖,1999年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 2006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竹制品》赞美其为:“怡静雅丽,堪以舒怀,且可卷叠,携带,寄送均极便利,诚为馈赠佳品,非一般塑料或其它原料所比拟。”

微信图片_20171120135544.jpg

无论是在港、澳地区,抑或在日本、美国、西班牙、加拿大、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梁平竹帘遐迩闻名,广受赞誉。且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礼品,馈赠外国首脑和国际友人。如今,在我国江浙一带的竹帘工艺及其美术制品,多承袭梁平竹帘师传。

梁平竹帘因制作工艺复杂,具有相对较高的艺术成分。经过不断创新改良,发展到现在用途广泛。现在民间除了将竹帘作为工艺品收藏之外,还根据市场需求制作了很多大众可取的生活用品,大到家居装饰用的条屏、屏风、门帘,小到平常生活用的挎包、扇子、拖鞋等品种样式多样、美观。”

微信图片_20171120135548.jpg

牟秉衡,梁平竹帘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酷爱美术,数十年不辍。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加上50多年的从业经验,让牟秉衡的竹帘制作技艺炉火纯青,被重庆市文化局评为“重庆市民间艺术家”。

走进牟秉衡的家中,一股浓郁的竹香味道扑面而来。墙壁上挂满竹帘画,除了一个卧室,其余房间都堆满制作竹帘的材料和工具。一家六口都在从事竹帘相关工作,其妻子梁乃铭与两个儿子牟静平、牟寅初,均系梁平竹帘代表性传承人。

在他的心里,梁平竹帘不仅仅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民间技艺,更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瑰宝。

1959年,由牟秉衡为主导制作的巨幅竹帘被送至首都,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四川厅。时年国庆,朱德委员长在陪同外宾前往参观时,赞美其为“天下第一帘”!

微信图片_20171120135553.jpg

梁平竹帘历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从生活到艺术再回归到生活的发展历程,其艺术技巧与表现手法均形成独特体系,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极富东方色彩和民族气派。

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梁平竹帘,带着淳朴的感染力,至今仍妆点我们艺术般的生活。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华龙网”客户端“鸣家”专栏的所有作品,均为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未经“鸣家”栏目或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求其相关法律责任,联系邮箱:602410261@qq.com